浅谈如何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5期   作者:欧静
[导读] 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十分关键,在小学集体环境中生活、学习,小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欧静
        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大立实验小学   湖南衡阳  421000
        摘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十分关键,在小学集体环境中生活、学习,小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小学班主任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准则,最后结合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分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为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班级管理时,班主任应重视班级内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在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健康误区,提前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帮助学生预防心理健康问题,让小学生健康地学习、成长。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班主任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导学生拥有优秀的心理品格,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班主任开展工作时不能靠说教,要形成班级健康的风气去逐渐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心理,当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时,班主任的管理和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升。但班主任的主要工作还是学生的知识教育,而且班主任日常的管理任务也比较繁重,所以要积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事务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让班主任在知识教育和班级管理得到更好的效果,并且也成功的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一举两得。
二、小学班主任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准则
(一)科学渗透和合理导入
        小学生在心理情绪的控制上能力较差,遇到挫折和困难后很难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来化解不良情绪,在是非分辨中能力较差,认识能力和理解水平较低,容易受到校园外和其他学生带来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就会造成小学生心理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产生各种负面和消极的情绪,对于今后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锻炼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班主任教师要更多的关心爱护学生幼小的心灵,通过德育教学以及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来化解和排除学生内心中的不健康情绪和思想,通过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学生提高对不良思想的抵制能力,有更坚定的信心来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和困难。
(二)有针对性的分析不同心理问题
        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加入一些符合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不能引入不符合该年龄段的心理教育,以安慰、引导为主,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中了解到相关的心理教育知识和理论,并且要防止心理教育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班主任应该真切的去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与自己平等交流,将自己内心中的苦恼和烦闷向班主任教师倾诉,教师再通过合理的方式来排解学生的负面心理情绪。
(三)总结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班主任可以通过总结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问题找到存在的普遍性和共性问题,明确在小学生中间广泛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因为什么原因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从而树立典型代表,让更多的小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

一些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后可能不会去找到班主任进行倾诉,但是会对其他的同学进行诉说,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明确问题所在,进而解决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了解和尊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教学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在具体的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与学生加强互动,深入接触和交谈,走入学生的内心,用自己充满爱心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其产生信任感,进而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情况和心理需求,在开展工作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有的放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工作
        除了课堂的教学,班主任最多时间是用在管理班级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之相结合是切实可行的方法。班级的氛围是影响学生的关键因素,一个轻松快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喜爱这个班集体,学生愿意主动的去学习,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在能力。相反,沉闷、无趣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思维停滞,心理压抑,对学习会有很大的抵触,长此以往,会影响心理健康发展,也对学习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班主任的管理首先考虑的是人,要具有针对性和多变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要悉心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面对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表明了如今的教育是综合的素质教育,老师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注重对人的关怀,用真切的心去关心学生,使学生拥有一个独立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持续关注学生行为特点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由于小学生还处于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因而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心理变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小学班主任需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注意学生外在的行为方式(例如沉默不语、脾气暴躁、成绩的急剧下降等)是否是因为其不良的心理状况,并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四)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积极实践应用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工作并关注小学生心理变化的同时,小学班主任还需要不断充实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例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辅导等专业专业理论,并将其实践应用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求,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合理的心理教育课程和教学手段,从而推动小学心理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在教学活动与日常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要基于小学生年龄与心理发展的特征,要有意识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为学生品格形成与性格塑造奠定基础,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麻义庵.如何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20(15):216.
[2]李彬彬,李亚敏,彭圆圆,崔佳.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3(03):73-77.
作者简介:欧静(1989-),女(汉族),湖南衡阳,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大立实验小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二级教师,小学语文“十佳教学能手”,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并从事班级管理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