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力量参与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典藏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李迪
[导读] 摘要:做好地方文献典藏工作是图书馆的职责所在,是实现地方文献科学管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佳木斯市图书馆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摘要:做好地方文献典藏工作是图书馆的职责所在,是实现地方文献科学管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地方文献类型多样,来源复杂,规模庞大,需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搜集整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配合,仅依靠图书馆的力量,很难保障地方文献采集的系统性、完整性。
        关键词:社会力量;图书馆;地方文献;合作
        当下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从草根组织兴办基层图书馆,到志愿者广泛参与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社会力量为图书馆服务注入了活力,丰富了图书馆的建设形式,也有益于公共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在地方文献典藏体系建设方面,图书馆更应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思考多方合作的模式,贯彻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更为优质的地方文献典藏体系,让更多的人看到地方文化的魅力。
        1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典藏体系建设的方式
        1.1出资办馆
        出资办馆是推动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根本动力,是调动公众力量最为直接的方式,多由创办人自发组织。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需要做好人员、资金的管理工作,对投入资金进行公示,通过内外部监管的方式掌握资金流向,确保每一笔资金用在实处。例如,江宁区图书馆建成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其主要资金来源为私人捐助,并通过联网的方式实现辖区内馆、室、农家书屋的资源共建共享。
        1.2文献捐赠
        地方文献反映了地域文化特色,这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人的努力逐渐形成的。这些文献如繁星般分散于各地,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口头阐述,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记录、整理、编撰等操作,如此才能更好地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让地方文化发扬光大。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包括征集、捐赠、呈缴等途径。由社会人士捐赠文献资料的方式,节约了图书馆搜集地方文献的人力成本,是图书馆获取珍贵资源必不可少的途径。社会组织或个人以捐赠文献资料的方式,参与到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可以拓展地方文献的采集渠道,弥补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的形式和内容。
        1.3志愿服务
        志愿者是图书馆发展的补充力量,是弥补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图书馆也可以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将地方文献研究、地方文献征集等工作外包给社会组织,如与地方志研究所、第三方调研机构等合作,以签署协议的方式约定各方职责,进而节约成本,提高地方文献建设的效率。
        2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典藏体系建设的激励机制
        2.1政策规章激励
        地方文献是延续、传承地方文化的载体,图书馆作为地方文献收集与管理机构,在挖掘、传承地方文化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我国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工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倡导各级各类文化服务机构积极作为,多方合力打造完善的地方文献典藏体系。早在1982年,我国文化部颁布的《图书馆工作条例》就明确要求省市级图书馆“多渠道收集地方文献资料”。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规定对地方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存储,是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职责之一。而图书馆要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就有必要发挥政策规章的作用,以适宜的宣传方式强化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让地方文献典藏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多方协作激励
        互联网时代信息就是一种资本,掌握的信息量越大,相应地,能够从中发掘的有价值内容也就越多。为满足服务主体的需求,图书馆要掌握不同群体的信息,了解这些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地方文献典藏体系建设中来。图书馆要发挥统筹和协调作用,强化与政府部门、企业、文化服务机构的沟通交互,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地方文献征集、捐赠和共享工作中来,形成多方协作的局面。

同时图书馆在掌握各方信息基础上,可凭借自身资源与技术优势,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以良好的合作模式发挥正向激励的作用。
        2.3差异化激励
        对于专家学者,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学术研讨等方式,既为这些主体提供展示学术成果的机会,也可以达到共同保护地方文化资源的目的。对于本地文献收藏家,图书馆可以从地方文献长期保存与有效利用的角度,阐明自身在文化服务方面的优势,鼓励他们捐赠收藏的资料,对地方文献典藏体系建设进行监督,同时表彰他们的公益行为,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3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典藏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
        图书馆地方文献典藏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在有效集成、整理、开发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图书馆让社会力量参与地方文献建设,要侧重做好资源挖掘和制度设计工作,使参与者有主人翁意识,让地方文献的价值得以彰显。
        3.1挖掘地方文献特色
        图书馆地方文献典藏体系的搭建,需要借助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新思维、新理念,拉近公众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距离,提高公众的参与感。只有整合多方社会力量,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更好地保障地方文献建设效益,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例如,海南大学图书馆为了支持本校特色专业和特色科研项目,特别注重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专门成立了多个反映海南特色的地方文献研究室,计划在3年内初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南地方文献中心。
        3.2引入第三方监理机构
        地方文献典藏建设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图书馆不仅要招募具备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强化对馆员的业务培训,也需要引入第三方监理机构,寻求这些机构的技术、人力资源支持,共同设计地方文献建设和监理制度,让社会力量的参与稳定有序,让地方文献建设达到专业性与公众性的统一。承担监理职责的机构,需要全面了解本地文化资源的分布、类型和特点,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可安排专业人士与图书馆沟通对接,通过深入交流探讨,掌握图书馆地方文献典藏体系建设的目标、意图、重点难点,及时为图书馆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学界新观点,辅助图书馆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监理机构对图书馆的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可以倒逼图书馆注重质量和效益,推动地方文献建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3.3开展创意性宣传活动
        图书馆不仅要强化地方文献征集、管理工作,也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为公众提供更多参与机会,拉近与广大读者间的距离。地方文献本身是地方文化的传播载体,图书馆通过举办创意性宣传活动,将公众作为地方文化的建设者,让他们与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共同追溯历史,共同建构民间记忆的多元文化图景,激发公众对地方文化的兴趣。例如,上海松江区图书馆组织开展的书香与书画之旅活动,邀请公众参与游览本地读书台,参观古代杰出书画家的作品,由专业人士讲解自晋代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让参观者体悟历史,感受地域文化魅力。
        4结语
        社会力量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助力器,在地方文献典藏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公众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意识增强,当下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有助于社会力量发挥作用,形成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的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价值,图书馆要做好社会力量的吸纳、鼓励、引导和管理工作,立足自身需求,探索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模式,以多方协同实现地方文献服务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显成.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法律保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4):91-94.
        [2]郑佳佳.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新常态探索——引导专业的社会力量参与[J].公共图书馆,2018(1):25-27.
        [3]朱红艳,都平平.徐州市开放获取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7):108-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