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麦垦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越发快速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品质也在不断提高,做好居住环境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要要求。然而我国当前的居住景观设计存在盲目跟风、忽略地域文化、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居住区“趋同性”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居住景观设计中的意义与设计原则,并结合设计案例阐述了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以理论带动实践,旨在为我们居住景观的设计工作总结经验。
关键词:地域文化;居住区;景观设计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景观设计作为反映城市面貌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更高的品质与更舒适的环境是人们对居住景观的需求。但在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快速更新迭代的浪潮下,居住景观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商品性”“趋同性”,大量“复制式”的小区、雷同的居住景观,使居民缺乏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如何在居住景观中保留当地传统文化,展示个性,反映地域的特色,在居住景观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地域文化在居住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地域文化是自然环境与传统人文艺术的综合产物,每个城市的地域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城市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围屋、西江千户苗寨等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国外文化对我国设计的影响,许多居住区景观设计逐渐忽视了本土地域文化,本土元素在我们居住环境中正在逐渐消失。所以,保护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应用到我们的居住景观设计中迫在眉睫。
从城市建设发展的方面讲,地域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是彰显城市特色的必要元素,是塑造城市昭示性名片不可或缺的内容;从人文方面讲,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能够给人们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地域文化蕴藏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一方居民,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短暂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侵蚀着地域文化特色,部分传统文化元素商业化、商品化甚至消失。在景观设计中重拾地域文化以提高人们生活体验,促进城市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积淀出特有文化内涵,城市建设发展和人文相互影响,促进共生。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趋加强、文化侵蚀严重的背景下,我们本土设计师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应尊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只有重视地域特色,让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结合,是当下乃至未来居住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2. 地域文化在居住景观中的设计原则
在应用地域文化的居住景观设计中,应坚持生态性、文化性、适用性、美观性原则,实现科学应用区域文化居住景观设计,打造拥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居住景观,具体要求为:
2.1生态性原则
区域文化是特定环境与人文艺术的综合产物,景观设计应强调区域文化在居住环境建设中的有机融入,尊重区域自然条件,包括气候要素、地形地貌、乡土植物等。生态性原则要求居住景观设计强调文化特有的生态属性,在自然环境中将传统文化精神及内涵有效呈现,能够更好的实现文化元素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
2.2文化性原则
地域的文化属性是一种生产生活的习惯特性,反映着当地的形象和定位。影响文化属性因素包括历史、风俗、宗教等,景观设计中必须尊重这些特有的文化属性,并发掘与提炼,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演化融合并最终在景观中体现。只有在景观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赋予景观特色人文内涵,才能使人们对景观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亲切感等情感互动。
2.3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要求在应用文化元素的景观设计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人性关怀,注重设计元素的科学合理性,将文化元素与人们生活方式、需求有机结合,具体体现在:(1)保障人身安全:文化元素的应用须以安全性为前提考虑,包括材料、做法、工艺、后期维护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应用等,营造安全感与舒适性的环境;(2)符合生活需求:重视活动空间打造,提供多样场所,如儿童活动、健身运动、老年颐养、休闲交流等;(3)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心里感知和情感互动,尊重人的生活习惯与喜好,使居民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
2.4美观性原则
美观是人们对居住景观的基本要求,过分强调文化元素的特异性,往往会使人们难以理解和接受而产生排斥,因此在应用文化元素的景观设计中,要求设计师以艺术化的形式表现文化内涵,如何使文化元素完全融入景观中,如何使不同元素结合为同一语言体系而不显得格外突兀,是我们设计师必须考虑的内容。
3. 地域文化在居住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弓寨GZY-05-01地块安置区景观设计为例
3.1场地解读
项目为安置区,项目地弓寨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由明代从山西洪洞县弓姓移民而来,后代聚居延续“弓”姓而取名弓寨村,其故乡洪洞县至今存有全国闻名的明代迁民遗址——汉植大槐树。而后,迁往异乡的人们为了防匪防盗,在村口围寨、挖河,因此取名“弓寨”。如今寨门、寨墙已经不在,但村民们还未改常年的习惯,将村口处称作“寨门”,弓寨村里还有一条叫“槐树底下”的街道,体现了村民对先祖故乡山西洪洞大槐树眷恋之情。
3.2文化元素挖掘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几百年前的迁民已经使弓寨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寨门”“槐树底下”就是人们对故乡眷恋的体现。而此时随着城市的发展,新规划的住宅区固然能使人们家园焕然一新,却也让弓寨人民再一次面临背井离乡的残酷现实,如何在安置区景观中留住人们的“乡愁”,使人们乐于接受新的居住环境,获得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我们本次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以上的思考,我们提出了景观主题——“槐”念——阡陌桑田、树下嬉闹,从槐树下走向远方,那是世代弓寨人记忆深处的温馨与怀念。
3.3文化元素演绎
设计选取槐树、田野阡陌、故居寨门等原有生活元素,通过艺术化重构,以现代的设计手法演绎多样化、生活化的文化元素。
在空间上,将麦田、槐树的直、折线机理作为我们空间构图骨架语言,打造“归来——相聚——体验——嬉戏——休闲——成长”的故事线,分别作为入口——中轴——景观中心——儿童活动区——邻里休闲区——康体运动区等空间的主题功能,形成线条清晰,层次分明的现代乡村画卷。
在景观细节上,选取当地原生态卵石、旧民居的砖石、木格窗等作为主要元素,打造生态卵石小路、景墙、雕塑、格栅等景观,同时保留移栽原村庄主要乔木,给居民以亲切熟悉的居住体验。
4. 小结
居住景观是地域文化的主要承载体,地域文化是居住景观的内在灵魂、良性发展的基础与驱动力。在居住景观设计中,只有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将文化表达作为设计思考的基础,并在景观中将文化融合表达,才能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规避“商品性”“趋同性”,才能打造让居民认可的特色的景观。
参考文献
[1]曲正.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J].园林绿化,2020,中:131-132.
[2]邢文君.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104.
[3]徐一斐.区域文化特色的居住景观设计——以衡阳市石鼓区为例[J].现代园艺,2019,10:117-118.
作者简介
冯文兴(1991-),男,汉族,广西桂平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