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巴河县公益林和林场管理中心 836700
摘要:林业是生态环境的常规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发挥林业应有作用,必须改进林业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管理。基于此,下文笔者主要就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林业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
引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林业发展日益重视起来,林业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栽培技术落后、防治举措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林业发展缓慢,极易遭受病虫害的侵扰,而这对于林业应有作用的发挥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对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举措展开探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林业栽培技术分析
1.1直接培苗技术
在林业栽培过程中,直接培苗技术是最为常用的栽培技术,具体是指在苗木栽培区域内直接播撒树种或培育幼苗。在应用直接培苗技术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培育或播种的时间,这是因为直接培苗技术是将种子或幼苗直接栽种在苗木栽培区域,具有较为显著的户外特征,而不管是播撒树种还是培育幼苗,都对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具有较高要求,所以只有选择合适的播种或培育时间,才能切实提高幼苗播种或移栽的成活率;其次,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是由于幼苗生长对于环境具有较强的适配性,只有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合理选择树木品种,才能使幼苗顺利发芽,正常生长[1]。
1.2集中育苗技术
集中育苗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育苗技术,比较适合大规模林业栽培,具体是指对幼苗集中培育,然后统一移栽。在应用集中育苗技术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科学规划幼苗的培育密度,这是因为集中育苗技术会将所有幼苗在有限范围内集中栽培,具有统一性强、面积小、苗木多的特点,所以必须对幼苗的培育密度加以科学规划,才能保障幼苗拥有充足的空间生长发育;其次,必须系统管理幼苗的培育生长,做好施肥、浇水及病虫害防治,同时,根据苗木的品种类型及生长状况,确定合理的培育周期;再次,在对幼苗移栽时,必须尽量选择与培育地相似的环境,从而保障幼苗更好的适应新环境,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2林业栽培技术要求
2.1准备工作
在林木栽培之前,工作人员必须前提到栽培地点进行仔细勘查,主要勘查当地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及地形条件,然后结合栽培林木的具体品种,做好栽培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在此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林木的生长习性及生长规律,比如有些林木喜阴、有些林木喜阳;有些林木喜干、有些林木喜湿等等。工作人员只有全面考虑这种综合因素,才能为后期栽培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切实提高林木的成活率。
2.2挖掘树穴
土壤是林木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林木生长必须从土获取养分及水分,所以在对树穴挖掘时,除了要够深、够广,为树根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外,还必须对树洞土壤的肥力、松弛度、含水量进行检测,如果检测不达标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补救,施加底肥、浇水、松土等。
2.3控制浇水量
林木栽培通常在夏季进行,但是由于夏季气候炎热干燥,土壤含水量较低,所以在林木栽培过程中极易出现枯死或腐烂的现象。因此,在林木栽培过程中及栽培之后,必须定期进行浇水,从而保证根部获得充足的水分。但是在对林木浇水过程中,必须对浇水量加以控制,不易过多,过多极易使树根腐烂,也不宜过少,过少极易使树木枯死。
此外,在对树木浇水过程中,必须充分压实树木周边的土壤,确保土壤与树根之间紧密连接,从而使树根从土壤获得足够的水分及养分,切实提高林木的成活率。
2.4控制施肥
土壤肥力程度会直接影响林木生长速度,只有在肥力优渥的土壤,林木才能正常生长,提高抗病菌能力。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对林木栽培时,必须对其加强施肥,从而保障林木生长必须的养分供应。首先,在林木栽培之前,工作人员必须对栽培区域的土壤进行检测,如果发现土壤肥力不足,要提前施加基肥。然后,在每年的春、夏、秋、冬各个季节要再追加一次化肥,化肥施加的种类及比例,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具体树种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林木生长养分供应充足。
3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
3.1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机制
在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仅仅考虑事后补救措施,更要考虑事前预防机制,秉持“预防为先、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切实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首先,工作人员必须构建完善的病虫害预测预报机制,通过无人机或人工巡逻的方式,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检测,实时掌握病虫害信息,以便第一时间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及受害严重程度,采取与之相应的应对举措[2]。
3.2提高病虫害防治管理水平
3.2.1加强预测
工作人员必须做好病虫害预测工作,从而在病虫害大范围爆发之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病虫害水平降到最低,减少对林木资源的破坏。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结合具体的林木品种,制定行之有效的病虫害检测防范方案。
3.2.2采用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实质就是利用天敌对害虫加以防治,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可以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而且可以增加林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而这对于维护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大有裨益的。天敌防治具体是指通过助迁、移植、引进等手段,增加林业害虫的天敌种类,将林业害虫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更好的维持林业生态平衡。
3.3提高对林木养护的重视程度
据相关资料显示,叶子枯黄、树干矮小的林木更易发生病虫害,这是因为这部分林木通常营养不良,缺乏病虫害抵抗能力。要想提高林木的病虫害能力能力,必须对林木加强养护,做好施肥管理工作。对于长势较差的林木,要根据其实际生长情况,采取与之相应的对策,必要时可以相关专家进行咨询,从而帮助林木更好的生长,免受病虫害侵扰。除此之外,必须定期对林木的枝叶进行修剪,及时清除遭受虫害、感染病菌或枯死的枝条,将林木枝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林木遭受病虫害的风险,而且可以促进林木开展光合作用,而这对于林木茁壮生长是大有裨益的[3]。
4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林业栽培过程中,由于栽培技术落后、管理方法不当,导致林木极易发生病虫害,而林木一旦发生病虫害,不仅会影响林区树木生长,而且会降低林区生态效益。因此,林业部门必须对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加强重视,根据林木品种及种植环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并通过建立病虫害预测预防机制、提高病虫害防治手段等举措,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推动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吉庭.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探析[J].绿色科技,2016(13):101-102.
[2]王佳巍,金鑫等.林业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J].民营科技,2015(10):190.
[3]谢建红.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2019(1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