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7月   作者:王萍
[导读]

王萍   四川省威远县新店镇中心学校  四川  威远  642451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007-01

        笔者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时间虽不长,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经常阅读教育相关信息让我对该学科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坚定了我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信心,对认真上好思政课有了更高的认识。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谈我对上好《道德与法治》的思考。
        一、关于教育问题的思考。
        第一、教育偏离本质的现象时有发生。实际上教育出的问题,我们从一些极端案例可见一斑。如:2017年11月12日,湖南沅江三中高三学生罗某杰,因学业纠纷与班主任鲍老师发生争执,用弹簧跳刀刺了老师26刀,致命一刀就在脖子上。11月13日,罗某杰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沅江市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罗某杰是这所省重点中学尖子班的第一名,鲍老师是益阳市优秀教师。又如:2015年,重庆某重点中学考起全国最著名高校的某男生,在学校属于明星级的天之骄子,从学校到年级到老师给予他的都是一片褒扬。但在暑假期间,有几位同年级的女同学回校看望老师聊天时反馈,这位老师眼中优秀的骄子学生,在食堂就餐拥挤时,曾经常借机骚扰女生。再如:早在2003年5月21日《青年参考》曾经报道《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提及武汉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涉嫌卖淫比例近10%。至今仍然有很多类似材料的报道见诸媒体。一代天娇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人唏嘘!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我们的教育已经走偏得太大。一位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纳粹集中营中遭受过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战后辗转到美国,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新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这位校长的呼吁难道不应该成为我们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吗?
        第二、学生心理健康堪忧。今天的校园里,学生自杀现象已经比比皆是。有资料表明,某重点中学短短两个月,暴露出心理抑郁、自残、攻击别人倾向的学生20余人。近年,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且向低龄化发展。这是为什么呢?可怕的现实给了我们警告!中国教育科学院吴建博士举出的案例:2014年9-10月的25天内美国接连发生多起年轻、优秀的华裔留学生自杀或疑似自杀事件。其中有一位来自全美排名第八的杜克大学华裔女留学生,成绩与形象都非常优秀,也是在这段时间她跳桥自杀。她在日记里写道:“杜克大学原始森林环绕着哥特式的教堂建筑,本应该是一个青春女孩的天堂。然而,跟原来书本不一样的语言,金发碧眼,活力四射的美国同学,和各个国家高中的尖子生,组成了我的炼狱。思想因为语言的不熟练憋在肚子里倒不出来。文化差异大,学不过别人,最后,连玩也玩不过别人。”
        二、上好《道德与法治》,增强法治意识,尊重生命。
        第一,用教育爱贯穿课程教育全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里的爱就是教育爱,是一种带着国家和社会责任的博爱。


那种带着功利目的、学生被动大量作业的畸形教育,会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影响呢?他们会感恩老师吗?会回报社会吗?试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旦成为官员、商人、法官……他们的结局会怎样?金钱主义、利己主义将会让他们祸国殃民!我们乡镇老师工作的对象大多数是目前中国最底层、最弱势群众的孩子,过去是寒门出贵子,现在却是“寒门难出贵子”。我们乡镇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对这样的孩子就应该抛弃功利,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更好的教育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中存在的有利教育因素,结合教材,加强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的教育。
        第二、用规则和法律教会学生明辨是非。
        党和国家已把立德树人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历来重视礼仪规则,大到国家祭祀,小到穿衣吃饭,《弟子规》是这样说的:“丧尽礼 祭尽诚”“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我们的教育现在正是缺少了对规则(即礼仪)的重视,如班级无班规或不明确,升旗仪式要求不到位,上下课师生致礼可有可无,我们向西方学的自由平等并没有学到其精髓。所以,我认为教育需要规则,只有在这种特定的规则下,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教育才能入心,才能起到实效。设想:如果我们的孩子从没参加升国旗仪式,而是每天向日本的太阳旗鞠躬,其结果大家用脚趾都想得到。所以规则教育不可缺席。众所周知,德与法关系密切,德是法的根本,知是非亦懂法,有德者必守法。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深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对学生法治思想的渗透的阶段性,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与同学相处、懂得为什么要遵守班规校纪、理解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这个学科的教师深入学生生活,了解他们的矛盾纠纷,熟悉班规校纪,有一定的法律常识。
        第三、利用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让生命绽放光彩。
        一是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从生命的开始到成长的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生命不仅属于个人,还属于父母、亲人、社会。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能为社会作贡献。
        二是引导学生注重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让人保持终身学习进取,禁得起长时间的竞争考验。以马云为例:1964年9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马云的爷爷抗战时做过保长,解放后被划为“黑五类”,取名为“马云”,就是希望马云以后乖巧懂事,少惹是非。12岁时,马云买了台袖珍收音机,从此每天听英文广播,对英语开始感兴趣,之后马云参加中考,考了两年才考上一所极其普通的高中,其中一次数学只得了31分。1982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首次落榜,数学只得了1分。马云充满了挫败感,之后他跟表弟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生,结果表弟被录用,自己惨遭拒绝,老板给出的理由是马云又瘦又矮,长相不好。1983年,马云第二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数学提高到了19分。1984年,马云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次数学考了89分,但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由于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部分英语优异者获得升本机会,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进入大学后,马云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凭借出色的英语稳坐外语系前五名。之后马云当选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担任了两届杭州市学联主席。坚强的意志和个人的特长让马云的生命绽放了光彩。重庆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说:我们应做一名有教育良知和国家责任的教育人,要把学生的慧根、善根培育好,把他们培养成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能担当责任和实践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
        最后我想用这段话来结束我的思考:我们教育人应胸怀悲天悯人的情怀,踏踏实实做好德育工作,尤其是师政课教师更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肩负起学生生命的保护神、思想的引路人的重要使命,依托《道德与法治》课本,切实担当起对学生进行生命和道德法治教育的任务,要用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