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育斌 林萍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摘 要:高中物理一直以来都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在内容上比较复杂,而且很多的理论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学生没有深入理解,即使能够完全记忆,也不能进行运用,物理成绩也不高。因此,教师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科技性,将物理学习和信息化教学融合,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引导学生养成学习能力。有效地融合需要在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上着手,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物理;信息技术;融合
在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其在物理教学改革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有些物理教师的信息化素质相对滞后,所以在与物理教学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探索更加高效有效融合策略。 尤其是“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教学形式的增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取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信息化课堂,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自学项目,或者参考网络资料开展一些自学活动, 这时学生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就可以更有针对性, 也能够很好地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有效衔接。 同时,在“互联网+教育”时代, 通过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与学生还可以开展更加高效的互动和交流, 物理教师和学生可以广泛利用微博、微信、学习类APP 等信息平台, 在物理教学中导入讨论项目、 线上论坛等教学模块, 将互联网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从而有效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情境的深度融合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注重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更能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效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表明,结合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有效提升教学情境的创设质量。例如,在教学高中物理“摩擦力”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的摩擦力,可结合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人推桌子、钻木取火、花样溜冰等。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再结合教师的讲述,学生很容易直观体验到摩擦力的存在。因此,教师选择合适的机会有效结合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是极为必要的。具体教学实践表明,结合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创设情境,可有效提升教学情境的创设质量,让教学情境的创设更具有直观性,给学生以更好的视觉冲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不遗余力,积极结合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信息技术与教学情境的创设实现深度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
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教师应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有效引入,使得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成效成倍提升。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可让实验效果更为明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实验知识,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例如,教学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时,为帮助高中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演示:钢球与乒乓球从同一高度落下,钢球最先落地。该实验如若在现实中操作,很难取得理想的实验成效。但将该实验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便可产生更好的实验演示效果。
学生不需要进行动手操作即可掌握自由落体运用的相关规律,即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落下,较重的物体最先落地。事实上,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很多实验均是较为复杂的,学生很难进行相关实验操作。遇到此类物理实验,教师完全可将其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运用信息技术直观演示实验过程及成效。这样的做法,可有效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原理的掌握是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动画或录像等手段来突破学生在实验原理掌握上的难点。例如,在《练习使用示波器》的实验中,我们制作了“示波器工作原理”的动画,通过对横向偏转电极和纵向偏转电极分别加上不同的电压,观察荧光屏上亮斑的运动,帮助学生对示波器工作原理的理解。由于动画生动形象,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利用信息化技术设计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课件。例如进行电学实验时,学生先在电脑上用课件完成器材选择、自定实验步骤、预计实验结果,并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选择最佳方案,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实验。这样一些如电学连接错误就可在电脑上做仿真实验时得到纠正,既保护了仪器仪表,减少受损率,也保护了学生的人身安全,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实验室的工作负担。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建模的深度融合
高中物理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重难点物理问题时,往往需要建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建模可获得更好的成效。例如,教学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时,物理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出一个小孩拉书包上学的图片。并问道:“小孩拉书包的力是朝着哪个方向的?”问题抛出后,很快便有学生答道:“小孩拉书包的力是斜向上的力。”“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个斜向上的力进行分解吗?”教师顺势问道。“当然可以。”学生又答。“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建立模型将该力进行分解。”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最终均建立了该力的分解的物理模型。待所有学生完成该模型构建后,物理教师同样用信息技术构建了多个与之相关的物理模型,并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这样结合相关物理模型进行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力的分解相关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建模无疑是绝佳选择。因此,物理教师必须积极学习与掌握更多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物理建模。这样的做法是高中生喜闻乐见的,也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學可以实现深度融合。除了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情境、实验教学、物理建模进行深度融合外,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性教学等同样可与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相信随着该课题研究深度的不断增加,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度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邓鸠洲,孟昭辉.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4).
[2]李明.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S1).
本文系福建省2020年南安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JYZ2020-0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