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信招
闽江学院公体部 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对我国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体育文化传播路径更多元化。将体育文化进行形象化的表达,在校园网站上对体育文化进行宣传等,都是当今高校的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和现状,并介绍了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教育;体育文化;传播路径
引言:
随着我国对体育文化的重视逐渐提高,各大高校都开展了对体育文化的宣传。高校是注重培养青年人的地方,在大学里进行体育文化传承,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这对体育文化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体育文化传播,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方便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领悟体育精神,不仅实现了体育文化的传播,也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现状
(一)多元的传播主体
我国历史悠久,受文化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学科专业文化的重视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是对体育文化却持有轻视的态度,导致体育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其作用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的体育文化的传播主体太过于局限,仅仅是面对向在校师生。但是随着最近我国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不断重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受到社会力量的不断支持,传播主体也逐渐扩散到大众的范围。现在,除却社会资本对高校体育文化活动,比如大学生电视街舞大赛、大学生篮球联赛、大学生拉拉队选拔赛等,各大传播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都在积极的对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进行报道。很多大学甚至还成立了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对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播。这些转变反映出高校体育文化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1]。
(二)多轨的传播趋势
传统传播高校体育文化的渠道主要是体育课、体育社团、运动队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报纸广播这些大众媒体的出现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而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信和直播平台等新媒体相继出现,它们的出现成为了现代大学生交流信息的需要平台。根据一些统计调查,微信的使用率在大学生中几乎达到百分之百,这些用户基数大、信息传播快的新媒体传播平台,让体育文化的传播更加具有互动性。由于多轨道传播渠道的存在,它们的多种优势能够让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让校内和校外的大学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加快了高校体育文化走向社会的进程。
(三)多样的传播受众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更多的可以理解为用户。这些用户不仅是是信息传播的受体,更是传播信息点主体。这样来看的话,受众面相当广泛,无论是在校师生还是社会大众,都能够成为传播受众。媒体平台的不断拓展让大学生对平台交流逐渐痴迷,它们在使用这些新媒体传播体育文化的同时还能够自由的发表自己体育文化的看法和观点,并0由此引发网友的激烈讨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在多样化的个体差异中,不同的人能够产生对体育文化信息的不同理解,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二、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
(一)载体化、形象化
体育文化具有很深的内涵,应该借助载体对其进行宣传,将体育文化形象化,让更多的人能了解体育文化[2]。所以,载体化、形象化是体育文化重要的传播表达方式。目前,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体育文化传播,例如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的师生,有效的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形象传播,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二)多元化、现代化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具有较强的差异性。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可以得到多元化的发展方式,有了更多的传播路径。在高校的教育中,要将体育文化传承下去,也要包容西方体育文化。但是,不能过分的重视西方体育文化而忽略了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要保证二者之间的平衡。高校可以借助新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让高校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三)网络化、联动化
利用网络的便捷、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高校网站内设置体育板块,为学生提供有关体育的新闻、知识等,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育文化;还要利用新媒体,例如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对体育文化进行宣传,扩大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此外,在线下,也要创建体育社团、组织等,组织体育相关活动对体育文化进行宣传,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文化传播发展较为快速,高校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有着多样的传播途径。为推动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应该借用新媒体技术对体育文化融入在高校生活中,不仅使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杨森,刘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010(018):19-20,47.
[2]苏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633(0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