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第21期   作者:周根清
[导读] 本文首先研究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提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周根清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明皇校区  230011
        摘 要:本文首先研究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提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开展数学主题体验活动,创建活动情景,并采用积极的心理归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做合一;教学策略
        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内涵,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很多教育学者一样,陶行知同样十分反对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一味填鸭式灌输教书,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他特别重视社会实践。教学做合一理念并不否认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需要掌握扎实的知识储备,但是书本仅仅是传输知识的工具,要读好书、活读书、活用书,需要将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
        一、教学做合一理念提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使然,必须用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其主动参与、深陷其中。趣味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话题设置,二是活动设置。话题的提出和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其次课堂的活动要设置的生动有趣,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不能只是教师一头热而学生丝毫不感兴趣,没有进步和提升。因此必须通过有趣的问题和活动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进来。
        (二)实际性原则
        由于数学学科属性,小学生往往会感到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无法理解乃至产生抵触心理。数学家华罗就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要紧密结合生活实例,具体又生动,便于小学生理解的同时能够使他们感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就如六年级学生般,急于提分而又只是一味地刷题,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只会越发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更加不愿面对数学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索,必须坚持实际性原则。
        (三)重复性原则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多次地重复。只是一时新鲜或一时反响平平便就此作罢。小学数学尤其是六年级,老师急于提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立刻提分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会更加方便掌握知识点和理解课堂老师所讲解题思路,对数学成绩的提高肯定会有巨大的帮助,但教师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只图分数快速增长,要坚持不断重复,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原则。


        二、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活动情境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启发他们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关键。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在引导学生推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能够分隔成为哪几种形状,比如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隔成为两个三角形,可以分隔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等,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的白纸,通过折叠纸片,进行分隔形状讨论,进而由学生归纳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由猜想到验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或不同问题表达不同的看法,并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思考,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投入到思考中,以保证整体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步发展。
        (二)采取积极的心理诱导策略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有了开展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才会坚持不懈地参与学习,去探究,去发现,迎难而上,不断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积极的心理诱导策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小学数学的经典思维拓展的趣味题“鸡兔同笼”,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解答这个问题,对于没有解答出来这个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让学生知道这个题目是有难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画图、列表整理等方法去解决。这样在探索中强调做,将教学做融会贯通,学生成功解答问题,就可以提升学习自豪感,如此可以让学生乐于数学学习,并增强他们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保持学习的热情。
        (三)开展数学学科体验活动
        数学是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科。为了让小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还要注意教学的实践性,积极开展数学学科的体验活动,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应用。
        例如,在关于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体验活动。首先,教师实现准备好一个可供演示的钟表,让学生分别认识时针、分针、秒针,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有5个小格等;然后进行钟表演示,并结合实际,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分针、秒针哪一根针走得快,哪一根次之,哪一个最慢;最后,分别让学生感受1秒、1分的长短,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1秒、1分钟的时间分别可以做什么?考虑1小时可以做什么?让学生能够在体验活动中对秒、分、时这些抽象的概念有充分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时间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每一次的探索、每一次思考,都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迭代与升级,从而迸发出更多的创造力。
        三、结语
        所有的孩子天生都有创造力,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可能无法独自发展,而是需要得到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结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正确运用创造性、启发性和主观性的教学原则,并根据教学实践的概念,实施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开展数学学科体验活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并通过心理诱导建立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信心,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我效能。
参考文献:
[1]朱晓萍.如何让学生在“做”中学好数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8(18).
[2]陶爱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小学数学的有效结合[J].小学教学研究,2016(23).
[3]朱海洋.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数学生态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