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管理在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10期   作者:李顺清
[导读] 目的:分析细节管理在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李顺清
        内江市中心血站  四川 内江 641000

        【摘要】目的:分析细节管理在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血站24名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人员纳入对照组(n=12)与研究组(n=12),两组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中,分别实施常规管理方式和细节管理方式,比较两组管理前后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评分,以及管理后血站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结果:两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状况比较,管理前评分无显著差异(P>0.06),管理后评分均提升,组间对比研究组更优,且研究组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血站成分制备工作实施细节管理措施,加强对各个方面和环节控制,能够提升整体工作效果。
        【关键词】细节管理;血站;成分制备工作;工作质量;合格率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临床中输血治疗技术应用率不断提升,使得输血医学必须关注输血质量,通过控制相应影响因素,降低不良因素对血液成品制备工作和患者接受输血安全性影响。为此,必须关注对血站血液制备成品过程重视,采用适合管理方式对制备工作开展进行优化,以此保持成品质量[1]。本次研究中将血站24名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人员作为管理观察对象,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组后,分别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管理,重点探讨细节管理应用方式及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血站成分制备24名工作人员作为观察目标,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组后设置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12人,对照组:男3人,女9人,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30.2±1.3)岁,学历水平:大专8人,本科4人,血液制备成品件数:642件。研究组:男4人,女8人,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29.8±1.4)岁,学历水平:大专10人,本科2人,血液制备成品件数:639件。两组成分制备人员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管理方式,包含对工作人员工作前穿戴进行检查,加强对工作流程管理,以及对成本质量进行检测等。
        研究组:细节管理方式,具体措施:①血液标签核对管理:工作人员于血库领取到血液后,使用电脑扫码方式进行记录,最终血液成分制备后再次进行标记,整个标记过程中,每次标记后成分制备人员必须对条码、血型、品种、剂量等进行详细核对,确保标签正确性后进行记录和粘贴;②血液离心管理:离心前保证离心机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检查设备有无污染,确保卫生合格后对使用程序、离心参数、设备内温度以及转速等进行调节。并检车血袋有无破损、渗漏,标签完整性,以及装杯称量平衡性等。③血液分离管理:对血液和制品标签条码等信息进行再次核对,确定分离后是否添加保养液,确定分离导管是否完整,对保养液生产企业和批号进行检查,确保无误后按照相应规定展开血液分离工作,分离记录相关信息。④完善各项操作规程制度:结合工作需要制定血液成分制备流程操作制度,并通过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流程和制度掌握水平,工作开展中要求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展开相应制备工作。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此提升工作人员对相应工作内容关注程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工作人员在无菌操作和安全防护方面管理质量,分数越高表示方式实施效果越理想。统计两组血站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合格率越高管理方式使用价值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利用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管理前后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评分比较
        管理前两组工作质量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管理后评分明显优于管理前,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各项指标评分更优(P<0.05),详见表2。

2.2两组血站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
    研究组639份血液成品,不合格件数为7件,合格件数为632件,合格率为98.80%。对照组642份血液成品,不合格件数为59件,合格件数为583件,合格率为90.81%,两组合格率证实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随着近些年来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进步,输血治疗成为临床中常用方式,对维持患者生命提升稳定和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更好地发挥输血治疗作用,并保证患者输血治疗安全性,应采用适合方式加强对血液成品制备工作管理,提升成品质量,进而提升血液资源利用效率。血液成分制备中包含多个流程,如红细胞悬液制作、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解冻以及病毒灭活等[2]。在实际进行管理中,若采用常规管理方式进行简短血液转移、血液分配以及血液输送,不仅容易导致配置过程频繁出现差错,而且易增加血液非正常报废率。有关研究认为,通过在血液制备过程中实施细节管理,从血液标签核开始,对各个环节和细节进行全方位管理,并对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密切关注细节,同时关注成分制备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提升,能够有效减少血液制备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提升血站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3]。
    本次对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人员工作管理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前两组工作质量指标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管理后评分均明显增加,组间比较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站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比较,研究组(98.80%)高于对照组(90.81%),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面,通过落实细节管理措施,可增强血站成分制备工作实施水平,提升管理工作实施效果,管理措施对改进工作水平具有,良好促进作用。临床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对血站成分制备工作进行管理中,不同管理方式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实施常规管理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作用,但作用效果有限。与之相比,细节管理方式涉及管理内容更加全面,能够提升对成分制备工作控制效果,利于减少不良因素对成品影响,提升血站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管理方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丹红.试析血液成分制备关键控制点的确立及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3):188-190.
[2]王政,刘学.血液成分制备信息化建设在血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8,015(010):143-144.
[3]黄辉,邹丽敏,李建民.血液制备过程精细化管理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7,035(005):817-818.
作者简介:李顺清(1968.10-),女,汉族,四川简阳,副主任护师,大专,单位: 内江市中心血站,研究方向:成分制备、血液采集、无偿献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