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初探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杨德银
[导读] 摘要:钼是发现得比较晚的一种金属元素,1792年才由瑞典化学家从辉钼矿中提炼出来。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质勘查总院  161000
        摘要:钼是发现得比较晚的一种金属元素,1792年才由瑞典化学家从辉钼矿中提炼出来。由于金属钼具有高强度、高熔点、耐腐蚀、耐磨研等优点,因此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利用。本文以山口钼矿为例,分析其矿床的地址特征与成因,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找矿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钼矿矿床;地址特征;成因分析
        1.钼矿矿床大地构造及区域地质背景
        山口钼矿位于上杭-云霄深断裂成矿带中部,其北西部为福建省紫金山铜金矿主要成矿带,南东部为平和钟腾斑岩铜矿成矿带。区内断裂发育,侏罗系火山岩广泛分布,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基性-中酸性岩体、斑岩体侵入活动频繁,中低温热液蚀变发育,土壤铜、钼、金、铅、锌等异常星罗棋布,矿化现象普遍,已发现有铜、铅、锌、钼等矿化点多处。具较好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寻找斑岩型钼铜矿床、火山-次火山中低温热液钼铜矿床的构造环境,该地区物化探异常明显。
        1.1区域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火山构造分布广泛,褶皱不明显,总体呈单斜构造。主要有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断裂。断裂构造往往作为不同时代沉积层的边界。北西向与北东向构造的交汇部位常控制着区内火山机构的分布。近东西向断裂为张性断裂,常见基性-中酸性岩脉及钼铜等多金属矿化沿断裂分布,与成矿关系密切。
        火山构造主要受政和-大埔北东向断裂带及上杭-云霄北西向断裂带控制,火山构造以火山喷发形式出现,即五湖火山喷发盆地。保存有白叶湖岽破火山、天子岽层状火山、大雪岽火山机构等几个火山机体。火山喷发形式以中心式喷发为主,发育有环状断裂和辐射状断裂。
        1.2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根据1/5万航磁成果,区域共圈出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四组一级构造断裂带,推测隐伏中酸性侵入体四处。其中,区域推测的山口隐伏中酸性侵入体位于山口钼矿矿床内。
        1.3区域地球化学理特征
        根据1/5万土壤测量(团村-兰地,面积250km2)成果,在山口村附近发现铜异常1处,钼异常2处。
        铜异常:分布于山口村一带,异常面积约18 km2。异常梯度较好。在山口村附近,异常浓度高,一般在(50~100)×10-6,最高可达800×10-6,浓集中心明显,浓集中心分布与区内闪长玢岩体、辉绿岩体分布基本吻合。
        钼异常:一处位于山口一带,形态呈不规则之椭圆状,走向北西,面积约4 km2,异常浓度高,一般在(20~100)×10-6,最高可达500×10-6。梯度明显,与铜异常浓集中心基本吻合,浓集中心分布与区内闪长玢岩体基本一致;另一处位于团村一带,面积约6 km2,异常呈面状分布,异常浓集中心明显,一般在(5~10)×10-6,最高可达106×10-6,异常主要分布于燕山早期似斑状花岗岩与藩坑组火山岩段内外接触带。
        铅锌异常呈零散状围绕山口钼、铜异常分布,成为钼、铜异常的扩散晕外圈。
        总之,在山口一带,各元素异常组合较好,分带明显,浓集程度较高,为钼、铜、铅、锌金属综合异常。
        2.矿区地质构造特征
        矿区位于上杭-云霄深断裂成矿带中部,中酸性斑岩-次火山岩发育,是锡、钼、铜矿成矿背景较好的区块。
        本区构造较简单,以断裂构造为主,次为褶皱构造。
        2.1断裂
数十米,呈弧形展布,具张性断裂特征。环状断裂倾角较陡,一般70~80°,倾向北东,断裂带内常被岩脉充填,断裂两侧岩石破碎,张性节理发育,并伴有钼铜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
 
        2.2褶皱
        区内褶皱不发育,地层总体呈较平缓的单斜构造产出。
        3.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区内蚀变明显受围岩岩性及构造带、侵入体的影响。蚀变类型有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黑云母化、绿帘石化、硅化、碳酸盐化及热变质角岩化等。蚀变明显具有分带性,常以闪长玢岩体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布3个蚀变带: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盘岩化带。
        3.1钾硅酸盐化带
        蚀变带明显受区内闪长玢岩体的控制,其分布范围与闪长玢岩体一致,主要分布于山口村南一带。该带蚀变类型主要有绿泥石化、硅化、黑云母化,未见有钾长石化出现。该带明显与钼铜矿化相关,土壤钼铜异常浓集中心及已发现的矿体主要产于该带内。
        3.2绢英岩化带

        3.3青盘岩化带
        蚀变带明显受藩坑组上、下火山岩段的控制。分布范围与藩坑组上、下火山岩段一致。蚀变类型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局部见硅化、黄铁矿化。蚀变带作为绢英岩化带的外带,常作为钼铜矿化的间接找矿标志。
        4.结论
        山口斑岩型钼矿的成矿母岩为闪长玢岩侵入岩体,成矿作用可分为2次,首先在岩体内外接触带形成细脉染状矿体,其次是残余矿液沿构造裂隙充填形成脉状矿体,所以钼矿存在着面状和带状两种矿化及相对应蚀变类型。辉钼矿矿石是岩石中的钼被热液溶解、富集并携带裂隙发育的部位积聚而成的,属热液脉型钼矿。其成矿作用与岩体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主要是岩体的侵入带来较大的热量和化学活动性流体,使地层中的成矿元素活化后沿张扭性断裂构造裂隙迁移,在有利构造部位富集成矿。同时也存在岩浆带来的矿液在钼矿中叠加再富集的作用。
        山口侵入岩体外围可能赋存有数个含矿小岩体,只是侵位标高会比山口侵入岩体更低一下。在本区东南角草子湖地区钼矿体异常其成矿地质条件与山口钼矿非常相似,亦具有斑岩钼矿的特征。
        综上所述,在山口钼矿外围沿北西向构造寻找山口式钼矿的找矿前景较为乐观。
        参考文献
        [1]山口钼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初探[J].能源与环境,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