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后工业景观中工业建筑的再设计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仇博
[导读] 摘要: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废弃地和衰败工业区迅速增加,综合运用后工业景观中工业建筑的再设计,推进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改造和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
        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53
        摘要: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废弃地和衰败工业区迅速增加,综合运用后工业景观中工业建筑的再设计,推进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改造和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
        关键词:城市;后工业景观;工业建筑;再设计
        后工业景观中工业建筑再设计不仅仅限于场地外观的转变,或针对从前的产业环境进行整合,景观设计师必须深刻转变方式方法,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工业废弃地的使用价值和恢复工业废弃地的生产力。工业生产过程早已结束,工业废弃地仍然是具有高度争议性的国土景观,这与重工业时代的副产品密切相关。这种改造集中在当前既成环境部分,产业遗址是视觉上令人惊叹,但却被遗忘的景观,是被破坏、荒废,但最终可以补救的场地。
        1.后工业时代与景观概述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工业时代逐渐转变为后工业时代,传统工业开始走向衰落,大量废置或废弃工业设施和场地产生,要求国家不得不进行城市景观再建与生态恢复。人们开始重视工业遗产再利用与保护,并且形成有着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与理论体系。总的来讲,后工业社会主要有着五项特征:第一,专业与智力占据优势;第二,服务经济;第三,智能技术;第四,知识和理论作为主要资源;第五,发展方向为科技控制。
        后工业景观是指工业生产活动停止后,对遗留在工业废弃地上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更新利用或艺术加工,并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元素来设计和营造的新景观。这些工业设施涵盖了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各类设施,主要类型有生产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动力设施、给水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等,具体包括各类车间厂房、库房、变配电站、锅炉房、烟囱、井架、水塔、水池、水渠等建、构筑物;高炉、气罐、油罐等工业生产设备;铁路、机车、管道、传送带、特种车辆等交通运输设施或动力传输设备等。
        2.城市后工业景观中工业建筑再设计的原则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情况较为复杂,对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要求较高,必须制定相应的改造原则,确保工业建筑改造规范化、合理化,从而避免出现随意、盲目改造的情况,具体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可持续发展原则
        工业建筑改造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并将其作为工业建筑再生、再利用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为此,工业建筑改造必须建立在全面分析建筑本身与环境的基础上。
        2.2绿色生态原则
        由于旧工业建筑往往存在很多废弃物,在改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建筑垃级,影响周围环境,所以必须遵循绿色生态原则改造旧工业建筑,体现环保理念。
        2.3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旧工业建筑具备历史价值,在改造之前要对旧工业建筑的价值进行分析,建立合理的旧工业建筑保护制约机制,转变以往大拆大建的做法,妥善保护旧工业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适当延续旧工业建筑的寿命,力求做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
        3.城市后工业景观中工业建筑再设计的方法分析
        3.1重视室外环境的改造
        由于长期的衰败与没落,城市环境改造又无法较多地涉及相对独立的工业区,旧工业建筑周边环境大多以“脏、乱、差”为主要特征,这样既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面貌,也不利于旧工业建筑的重新开发与利用。因此,要想使旧工业建筑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重新融入老百姓的生活,除了要对其自身进行更新改造外,还要对其室外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改造。

因此,在改造中常常通过拆除一些品质较差的景象,并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来设置一些绿地和广场,为旧工业建筑的更新利用塑造一个生动、积极的场所环境,使建筑与环境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
        3.2功能置换
        良好的使用是一半的维护。对于旧工业建筑的保护不仅要维持它的原真性,还要强调使用,注意发挥它在现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很少看到历经千百年后一直作为一种用途的建筑,我们常常会看到将旧厂房改造成为艺术中心、博物馆、购物中心的例子,因此将旧工业建筑以功能置换的方式引入商业、文化创意产业或金融等适合现代城市需求并对原建筑破坏小的新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激活旧工业建筑的经济和文化活力。
        3.3空间的重构
        许多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大都为矩形,高大宽敞但却略显单调呆板,显得规整有余而生气不足,也不利于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因此在改造中在保证不破坏工业建筑原有空间特质的前提下,常常围绕一个中央空间设置夹层、隔断,并运用旋转楼梯以及连廊等元素来打破旧工业建筑空间的单调乏味,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空间层次变化;另外为避免增加旧建筑的负荷,同时也为了客观的展示其生命的痕迹,新建部分与旧有部分应和谐并清晰地表明其时代特征。因此加建部分一般不采用复原技术或仿制建造,而是完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建筑构成手段,使新与旧之间拉开时间层次以及产生令人回味的对比。
        3.4材料的对比———钢、木、玻璃等材料的应用
        考虑到旧建筑改造的可逆性,水泥、混凝土等强粘结性材料由于其不可逆性,再加上造成封闭的建筑形象与砖石建筑厚重感相互重叠,不利于突出旧肌体的美学特征等原因,不宜在旧建筑改造中大量使用。钢和玻璃则可以与砖石等材料明显区分,它们的运用则可减弱砖石建筑本身的厚重和体量感,同时玻璃与旧肌体相连接时一般使用螺栓等方式,对旧肌体的破坏小、易于拆卸。
        此外,玻璃所造成的轻盈、通透的建筑形式能与旧建筑的历史氛围形成良好的对比,使时间的痕迹在玻璃廊和钢构架中体现出来,很好的表现了新旧的更替和融合。而木材因其独特的质地而具有多面性,与钢铁和玻璃产生软硬的对比,与砖石墙面形成虚实对比,因此在改造中常常利用木材来创造一种宁静、深远的想象空间。
        3.5构件的雕塑化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其历史文化性。因此能否保存它们的历史风貌,能否延续它们的历史特征便成为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对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其生命痕迹应该得以充分展示。废弃的管道、机械设备和一些特殊生产构件虽然已不再发挥作用,但它们见证了场地上曾经的辉煌,这些实物的继续存在就是对那个时代历史和文化最好的追忆。为了表现出工业建筑的背景和性格,同时也为了维护其特有的历史氛围,设计师常常将这些构件进行雕塑化处理,使其成为场地的标志性景观以及工业区最具活力的地方之一。
        3.6色彩的运用
        工业建筑以生产为核心,以追求生产的功能性、经济性为首要目的。因此工业建筑无论是外围护表皮还是内部空间设置,都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一切要以机器或产品的高效、安全、稳定的生产为核心。这样,对于工业建筑中的生产者———人的关注就退到了次要位置,在情感层面的关怀就更加微不足道了,因此工业建筑常常给人冷冰冰的感觉。所以,改造中常常在富有历史沧桑感的大面积砖墙上点缀一些色彩悦目的抽象图案,在增加建筑时代感的同时,产生一种新奇、幽默的视觉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对表皮进行软化处理,来达到弱化工业建筑形象上的硬质性的目的。
        4.结束语
        建筑是城市的记忆,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和沧桑。旧工业建筑承载了城市历史的发展,怎样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低碳改造、利用和再生,成为一种潮流。本文对城市后工业景观中工业建筑再设计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让旧建筑既能发挥新功能,又能留住城市发展的印记。
        参考文献
        [1]周尤美,李春郁.后工业时代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8):32-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