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杨小娟 吴亚琦 赵钰燕
[导读] 摘要:我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
        浙江碧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6
        摘要:我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构建自然保护体系是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最优先重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们在各级建立了多种多样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遗产、提高生态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网
        1 引言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类保护、分区管控,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2自然保护地概述
        自然保护是生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中之重。对于自然保护,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是一个明确界定、法律或其他有效授权和专门管理的领域,为自然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提供长期保护。《建立以国家公园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制度指南》指出,自然保护是各级政府依法确定或承认的国家或地区,以确保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产、自然景观及其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的长期保护。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森林团体、湿地、地质公园等都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制度是不同空间和监管层面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以建立环境保护网络,确保具有代表性、全面和有效的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和前景得到全面保护,充分支持物种的转移、生境和迁移,并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实要求,对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
        3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措施
        3.1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生态环境部门的重要职责,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领域。相较于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领域监管作为部门整合后一项新职能,特别是环境保护规定今天主要面临体制缺陷。拟订一项初步构想是贯彻落实缔约方和国家机构及环境部长改革三年方案的具体先决条件。制定一个临时办法是一项具体倡议,以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基于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系统的准则,这与建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新机构、机制和新方式是一致的。建设健康、稳定和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丰富、民主文明、美好和现代社会主义奠定生态基础的坚实基础。
        3.2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确保各项保护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要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为指引,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更大程度上调动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意识,针对各方面的内容和知识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使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增强,使人们对于动植物资源保护的认知度进一步提升。在具体的宣传推广过程中,要确保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效融合,线上和线下同步推进,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模范人物进行大力和表彰。在当前我国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方面的创新,着重做好细节工作,构建更系统完善的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制度,加大审批力度,使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程建设有效加强,确保多部门共同推进,协同发展,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根本上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3.3科学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
        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必须牢固树立红线意识,紧紧围绕《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有关要求,扎实做好基础工作。一是切实加大宣传,扎实做好群众和林权人思想工作,按照全市预案成果,协调县乡村完成自然保护地新增面积的协议签订工作;二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将保护地内林地尽可能纳入公益林补偿、天然林保护以及其他生态补偿范围,实现林权人利益最大化,确保保护地保得住、稳得住;三是将根据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范围进行勘界,并编制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明确功能分区,力争在今年底全面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划定、勘界定标,形成自然保护地全市“一张图”;四是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持续开展保护地监管“绿盾行动”,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保护地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对保护地内基础设施、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实施全面监控。
        3.4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
        要切实把《暂行办法》实施好、执行好,确保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各项举措落地见效。要做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日常监管和强化监督,鼓励公众参与到保护与监督中来;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和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组织建设全国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以及逐步完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并及时公开。为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3.5引进人才提高服务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才作为内核支撑,相关管理人员在人才引进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政府采取相对的政策支持,吸引相关人才选择从事与自然保护区发展相关的工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做出积极努力。与此同时,要对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职业素养,使得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对于专业技术的培养也不能忽视,理论与技术同时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必须重视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事关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不允许工作人员有任何懈怠。
        结束语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林业部门很难高质量完成,需要自然资源、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有相应的自然保护地综合性立法为指向,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自然保护地法》作为整个法律体系框架的根基,并制定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管理政策和技术规范,明确考核评价、进入退出等机制,实现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差异化、精细化、科学化建设和管理。现有森林公园大多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森林公园与国有林场的关系如何处理应尽快出台相关意见。
        参考文献:
        [1]刊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经济关系[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31(12):1.
        [2]魏莉华.弘扬宪法精神保护自然资源[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12-04(007).
        [3]王毅,汪海燕.自然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J].鄱阳湖学刊,2018(06):48-54+126.
        [4]甄伟,吴军梅.自然保护地的分类与自然保护体系升级分析[J].绿色科技,2018(22):109-110+113.
        [5]徐东,袁丛军,李晓芳,潘端云,崔兴勇,袁天才.贵州楠杆自然保护区楠木受胁因素与资源保护[J].贵州林业科技,2018,46(04):18-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