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中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分析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秦俊杰
[导读] 摘要: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  江西南昌  330038
        摘要: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能源转型战略深入推进和新能源逐步进入平价时代,迫切需要结合新能源自身发展特点和外部形势变化,分析能源转型背景下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关键问题。该文总结了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和形势,分析了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国外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了适应我国能源转型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
        关键词:能源转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引言
        能源转型是全球大势,也是人类共同利益所在。只有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才能保证中国能源供应安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好地推动能源转型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已有丰富的实践和探索。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一定会对全球特别是对中国的能源转型和能源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全球能源转型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能源供给结构的清洁低碳化。2010年到2018年,全球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从39.5%提高到41.9%。其中,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从12.5%上升到14.1%。不少机构都预测,未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还将有大幅提高。例如,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在“实施已经承诺的政策”(statedpolicyscenario,简称SPS,即实现各国在《巴黎协定》下的减排承诺)情景下,到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较2018年提高5.2个百分点,达到19.3%;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策力度”情景下(sustainabledevelopmentscenario,简称SDS),到2035年将达到27.2%,约是2018年的2倍。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宣布了停止使用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和“电气化”水平逐步提升。各国都致力于推动工业节能、被动式建筑等措施,促进能源效率不断提高。从1995年到2017年,全球能耗强度从166吨油当量/百万美元下降到119吨油当量/情景下,到2035年,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有望进一步达到22.9%。三是新一代能源技术进步持续推进。无论消费侧还是供给侧,实现能源转型的核心和关键支撑都是技术创新。从全球看,包括智慧能源、新工艺、节能、光伏和风电、储能、氢能、电动汽车、5G等在内的新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
        2.新能源自身发展形势
        一是规模布局方面。近期,受消纳条件的影响,我国新能源发展重心由西部北部地区向东中部地区转移。长远来看,东中部地区发展潜力有限,随着西部北部消纳矛盾的逐步缓解,新增规模可能还将向西部北部地区回流。二是运行消纳方面。随着新能源消纳形势逐步好转,关注高比例新能源消纳带来的系统成本上升,成为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中远期,随着新能源规模逐步扩大成为主导能源,将对电力电量平衡和系统安全运行带来更多挑战。三是价格补贴方面。新能源逐步进入无补贴平价上网时代,但部分新能源项目尚不完全具备成本优势,仍需国家补贴。随着技术成本下降,新能源逐步具备平价甚至低价上网能力后,新能源补贴将全面取消。四是技术进步方面。“十四五”以来,风电持续向大容量、低风速方向发展,光伏发电效率持续提升。新能源发电价格不断下降,将逐步具备与常规电源相同的竞争力。
        3.新能源开发措施
        3.1紧跟形势,发挥新能源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建立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倒逼经济转型发展。节约优先是我国长期坚持的能源发展战略。自2006年设立单位GDP能耗下降的国家约束性目标,且实行分级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以来,建立起较完善的节能管理体系,节能工作进入制度化、日常化管理阶段。“十三五”进一步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定了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tce以内的目标。同时,还配套建立了淘汰落后产能、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差别电价、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机制。


截至2018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3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6.4亿tce,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倒逼经济转型发展,助力于建设集约高效、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因此,保障能源安全,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建立低碳、清洁、高效、多元的能源结构,实施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加快推进中国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减少高耗能、高耗材、高排放、低效能产业对我国经济影响,减少对化石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降低煤电的比重,避免以拉闸限电等简单行政手段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继续发挥煤炭能源的作用,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与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水电与核电,充分支持海洋能、核聚变能等未来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
        3.2技术创新,推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逐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将导致新的技术革命的产生,引发新的工业革命。新能源产业很有可能成为继信息技术后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球新能源在产品研发和智能运维方面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稳步推进。新型光伏电池片的实验研究正在不断取得新成绩,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提升,风电技术也向大叶片、低风速、大容量等方向发展,风能的转换效率也不断提升。光伏组件从2015年主流产品290W到2020年的500+W,未来可到600+、700+,这都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为光伏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海上风电机组单机最大容量可达14MW,创造新高,这必将引领风电行业继续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新能源能源领域的应用,包括风速预报、辐照预测、负荷预测等,以便于十分准确进行新能源发电输出功率预测,极大提升了新能源消纳能力。储能也是未来推动新能源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已投运的储能项目中,抽水蓄能在装机规模上占主导地位,电化学储能则在项目数量上占主导地位。储能技术的大力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将会推动储能项目的大力发展,会根本解决光伏、风电等波动性新能源的间隙性问题,对电网的冲击和要求大大降低,彻底解决消纳问题的瓶颈。
        3.3政策发力,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政策扶持是新能源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大力宣传新能源技术发展的优越性,全力争取政策支持。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真正把新能源产业拿在手上,谋在心上,专门成立新能源发展领导组,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各部门密切配合,从政策上倾斜支持,同心发力。二是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意识,精心规划一批项目,包装一批项目,主动走出去,以新能源的集聚发展专业招商,以产业链招商,招好商,招大商,招战略合作伙伴商,招项目上下游配套和运营维护托管的商,拨专款,配班子,全力支持大中型新能源项目的招商落地。三是协调解决新能源项目发展资金和专项贷款。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属一次性投资长期收益项目,风电每瓦投资大致在7.5元左右,光伏投资每瓦大致在5.5元左右,虽然收益稳定且回笼资金有保障,但建设期投资巨大,很多企业望而生畏,不敢涉足。要创新金融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新能源投资的金融产品,合理安排信贷资金,切出专项贷款,鼓励支持自有资金在20%以上的项目落地。各级政府也可设立专项基金,以基金撬动社会资金投入,甚至可以考虑发行新能源债券,解决好项目融资问题。四是要更好地推动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相关部门要主动靠上去,配合企业为项目服务。特别是发改、工信、气象、能源、国土、林业、供电等职能部门,要主动解决立项、实施、并网、运维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电网企业建设接网工程,保障项目建成后能及时消纳,并网运行,提高有效利用时长,发挥更好的效益。
        结语
        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科学引导和全行业共同努力。政府层面,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机制,科学引导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电网企业层面,依托构建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加大科技创新、实施促进新能源发展消纳的重点举措,全力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企业层面,提升预测水平、涉网性能,发挥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支撑作用;社会层面,加大舆论引导,树立全社会绿色消费观念,提升消费侧电力用户绿色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伍勇旭,杨光.关于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思考[J].中国能源,2016,38(9):23-25.
        [2]张有生,杨晶,高虎,等.改革取得新进展能源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2017年能源发展形势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8,(02):31-37.
        [3]陈国平,李明节,许涛,等.关于新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37(1):20-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