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创新背景下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侯庆玮 陈粹
[导读] 摘要:国家基层治理的要求正随着新时代的多元发展而逐渐推进创新,国家对于基层治理的要求也正不断提升,完善全面基层治理要求,实现基层治理水平提升是党中央工作部署的重点对象。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曙光街道办  北京市  100097;
        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北京市  100193
        摘要:国家基层治理的要求正随着新时代的多元发展而逐渐推进创新,国家对于基层治理的要求也正不断提升,完善全面基层治理要求,实现基层治理水平提升是党中央工作部署的重点对象。由此,建立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重点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基层治理创新的基本要求。着力打造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内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准。
        关键词:基层治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引言
        党群服务中心为党员提供了信息获取、多元结合以及联络群众等重要作用。新时代党中央的政治号召之下,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向村级和社区等基层治理靠近。由此实现上下贯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在根据治理成效要求和服务质量要求的双层引导之下,村(社区)的党群服务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实现了政治引领上的重要表现。在新时代党的号召之下,要进一步发扬“四个重要”的精神指示,真正做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积极作用,把党员作风建设、思想建设、能力建设等工作要求带入到服务中心之中,为基层党组织开展相关重要活动提供坚实平台。
        一、现阶段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发展情形概述
        (一)利用多方资源整合实现专业诉求
        现阶段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依然在蓬勃发展,具有推陈出新的建设性势头。为了实现党中央所号召的专业性政治诉求,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集中力量整合现有资源[1]。实现人员、技术、场所、用品的多方汇聚,进而把上级党组织所设定的医保、农业、卫生、人口等要素均纳入党群服务中心的一体化格局之中。从而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规模化、一体化、全方位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多元整合的诉求之上,将现有的服务大厅、办公室、综合服务场地等逐渐扩大,形成独特的建设规模。在此基础之上设立专业办公室、咨询室、协商民主圆桌会议室等基本服务设施,从而实现现有资源的整体整合性和汇聚性。
        (二)利用长期人才配置实现整体对接流程
        为了保障党群服务中心的整体运转流程能够在一个完善的逻辑系统之内,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配备了专业化的人才岗位。在人才招聘和培训的过程中都严格按照中央的精神指示要求进行,对于人才学历、资历、履历的筛查保证在一个公共服务要求之内,这样能够确保服务中心的各个窗口在正常工作日有专业的人员配置。因此,无论是群众还是党员,在遇到相关问题和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快速地得到专业化的回复,进而能够集中处理各项公共事务,使得基层公共治理保持在一个高效、有力的限度之内。
        (三)利用结构化线路安排实现公共服务体系
        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要利用结构化的网络传输系统来实现多端点直接对接,由此实现点对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专业网站中设立基层公共平台的网络服务体系[2]。依托线上的规模化办公模式,人们可以在家中实现公共服务需求的递交,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二、建设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经验与要求
        在以高标准、严要求的模式下,围绕四个中心和四个基本点的具体任务,进一步实现共享、共治、共建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由此,强化党群的资源整合和资源获取,进而实现党群工作的模式化和规范化运作逻辑。
        (一)从顶层设计出发,实现双向任务结合
        顶层设计的目标的明确村(社区)党群服务的总体任务架构,从宏观视角和多方位结构体系中实现具体标准和具体意见的落实。在建设产业园、大型服务中心和商业建筑区域以及社会组织过程中,需要以顶层设计模型为具体架构,来实现总体的层级与规划安排,进而打造统一的目标模式、格局任务和功能性标识,为一体化管理提供服务性保障措施。


        (二)从推广模式出发,实现多层落地实现
        推广模式包含推广的手段、推广目标和推广的现实意义,通过商业建筑、街道社区以及产业园区的模式构建,将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落地在各个城区的角落之中,通过扁平化推广的模式,多层级的推广格局,来逐渐实现推广的任务[3]。从根本出发来结合多方面的目标,来实现基层党群服务的推广部署。因此,这一落地的过程不是局限于特定的固化逻辑,而是从双向结构出发,实现多层的任务扁平化发展。
        (三)从结构设置出发,实现多格局空间走向
        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结构设置应是多格局多空间的立体走向,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特殊的定性逻辑。应该从空间、时间和要求入手来合理规划其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属性,对现有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公共条件进行二次整合和深度采纳,这样通过党群服务中心,来串联起相互支撑的服务体系。在结构体系之中,实现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多格局空间走向。由此可见,这一治理模式不仅仅是输入型治理体系,同时从多范围多视角中进一步实现多格局的治理能力提升,对于基层治理起到至关重要的掌控作用。
        三、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有效举措
        (一)利用多极化组织体系,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
        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一元化主体是最基本的逻辑起点。同时,一元化的主体也会带给建设对象更多的效率走向,但一元化的主体也会带来很多治理弊端,在新时代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现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之下,治理的新起点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完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多元主体。从主体结构的建设中进一步实现服务性政府理念,着重解决好政府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与协同机制,从而保证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主体协同体系。
        (二)根据政府的引导职能,实现基础设施的合理优化
        政府在进行资源配备的同时,要结合现实情况和实际情形的发展情况,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进行资源的合理安排,确保基础设施在配备的过程中不浪费、不短缺。由此,要对特定区域的村(社区)党群服务情况做出研究和调查,针对一些配备不合理的情况和现象,要及时打破原先的体系结构,从相关的资源获取中心中调度更多有利资源以供政府引导,拓宽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尽可能地实现多地互通的一体化模式。
        (三)通过群众的引入机制,实现合理的监督反馈体系
        应该拓展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范围,让更多的群众对这一活动产生更多的认知和了解,提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运用频率,以求让来到中心的每一位群众充分知晓服务中心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同时也让群众充分参与到活动之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充分给予群众更多的自主权以及反馈的话语权,实现人民群众和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零距离接触、零距离交流,让人民群众充分认可服务中心,这样才能给出更多有建设性、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
        四、结束语
        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研究是新时代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要求之下的新型理论成果,仍处在积极探索的初步阶段。因此,面对现实的需要,应从多中心、多视角、多结构的模型中主动探索其发展道路。在未来的公共治理以及公共服务道路上,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将是新型政党建设与公民参与实践等政治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丁丹丹.强化“五个突出”为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提档增效[J].新长征(党建版),2019(11):40-41.
        [2]李晓凤.党建引领下中国特色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体系探索——以深圳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务经验为例[J].中国社会工作,2019(22):24-25.
        [3]周文坤.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成效评估之“三率”——以深圳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项目为例[J].社会与公益,2020(05):25-26+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