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幼
奉化区居敬小学
内容摘要: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由一无所知—一知半解—游刃有余。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稳固的基础。
关键词: 引导 低段学生 提出数学问题
鲁宾斯坦在说明思维过程的心理本质时指出:“思维的最初时刻通常是问题情景,当人要了解某件东西的需要时,他开始思考,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可见问题是学生思维主体性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能根据具体的情境与获得的信息,自觉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如何才能让低段学生顺利地学会提问,让他们的提问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呢?
一、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提问意识。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低段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还没有遭受任何的压迫,在课堂上,只要老师引导的正确,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还要为学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始终保持在不断探索新知的情感冲动中。我在数学课堂做了“二可二不可”的规定,即: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不用举手,不经老师的同意直接说,可以直接质问老师或者发言者;同学提出不合理问题时,不可以嘲笑,产生不同意见时不可以攻击对方。在这样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自觉地动脑筋,想问题,质疑问难。同时通过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用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另外,我还建立了提问记录册。记录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次数,不定期的发表扬信,以此鼓励。这一举措,对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
低段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如果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这时可呈现两种情境:(1)通过调查获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 (2)通过调查获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
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提出:根据调查(1)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2)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一箱需多少钱?买两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三、教给学生提问技能,让学生会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人渔。”如果说环境的影响可以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问的勇气,并不等于就能提出问题了。那么正确的提问方法则是真正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取知识的关键。如何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呢?
1.做好示范和引导,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采取“先模、后引”的方法。开头就是要他们学习模仿,而且要给全体学生都提供模仿提问题的机会,对于提问题的要求不能太高,应着重教他们如何针对内容,如何让他们学会遇到一个新概念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它跟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等;又如在计算方法的学习时,要会问:“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怎么加?为什么要个位对齐?不对齐,为什么不行?先从高位加起可以吗?”等等。先是模仿性的,然后再放开。又如: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就说:“小朋友没有问题,老师倒有一个,看看你们能不能解决呢?”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后,马上引导学生学着提出问题,师:哪位小朋友能像老师这样提问题呢?学生提出后,老师要及时评价、表扬。这样的教学重复几次后,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根据具体情境提出合理的、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时,我们不要放松学生,当有学生能按要求提出问题后,老师立即进行评价与激励:某某小朋友提的数学问题真有价值呢!与数学家提出的差不多,哪位小朋友也可以是小数学家,也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老师三番五次的示范、引导与鼓励下,学生不仅喜欢上了提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完整、贴切,具有数学味。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上习惯:“我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对同学的看法、想法有异议时,能大胆的问:“为什么”,能提出“那如果……还这样吗?”的质疑。
2.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自己认为有问题的事和物。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测量准备好的树叶的周长,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进行测量,巡视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眼盯着树叶不测量,就问:“你为什么不测量?”,这位学生说:“我想把树叶对折一下,只量一半再乘2不知道行不行?”(树叶比较规范)我说:“你大胆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一句话,多数学生用这种方法把树叶对折后又一次进行测量,并通过比较两次测量的数据得出了同一结果。我及时地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以概括,渗透数学对称思想,发展了数学思考,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提出问题的同学有一种成就感,也鼓励其他学生敢于创新,思维不被书本所局限。
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并非通过几节课就能奏效的,而应是坚持长期有序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提出从非本质到本质的、从简单的到有质量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淑萍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龙秀梅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之我见》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