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
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号 天津美术学院 300141
摘要:“反差萌”二次元流行用词,多指动画、漫画、游戏或小说等ACGN角色,突然打破常态表露出与其原本形象不同的、或多种互为矛盾的特征,进而制造出带有高度反差的状态。
关键字:反差萌;动漫角色图示;违和感设计;“犯错误效应”;动漫角色塑造;
一、研究背景
“反差萌”二次元流行用词,多指动画、漫画、游戏或小说等ACGN角色,突然打破常态表露出与其原本形象不同的、或多种互为矛盾的特征,进而制造出带有高度反差的状态。目前,在大多数动漫作品中均可以找到“反差萌”的视觉效果。而本文意在探索二次元动漫作品中“反差萌”与角色塑造的关联性,以及其突破角色图式的违和感设计的艺术价值。
二、用好角色演绎好故事,角色塑造的重要性
优秀的动漫作品,除了伴随精良的视觉效果外,还要兼顾优质的故事和强大的动漫角色IP。以日本动漫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动漫凭借“用好角色演绎好故事”的创作理念,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在这些动漫作品中,大批被人们喜爱与熟知的角色逐渐成为商业拓展的基石。[[[] 陈瑞瑞.日本动漫角色的商品化与实现路径[J].传媒,2017,(20):59-60. DOI:10.3969/j.issn.1009-9263.2017.20.022.]] 每一个动画的角色塑造过程,事实上都要经过从文字到形象,从抽象到具象的进化历程。那些耳熟能详的国内外动画作品,不论在院线公映、线下图书制品发行、衍生品的开发销售,或者直接、间接地参与到其他商业合作的中并最终实现资本变现,都依托与动漫作品成功的IP价值塑造。
角色图式是把人们社会角色的恰当的规范和行为的知识组织起来的认知结构,像性别、年龄、种族这些特征中的每一个都带有以角色为基础的恰当标准化和有关行为的期望,这些期望在其他人头脑中组织成为图式。[[[] 郑全全. 社会认知心理学[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动漫作品中的角色,受剧作手段影响,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情态描写等,已经将角色的性格特质、造型特点固化或常态化。具体说来,动漫角色的个体行为应该与其所承担的角色属性保持一致。客观上而言,角色属性应包含着这一角色的特有的行为规范,及观众对角色的期待。通常,在前期剧本阶段,应对该动漫角色人格特征进行大量地概括和总结,进而归纳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性格印象的认知结构,使角色具备典型、高辨识度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三、“反差萌”,逆向的打破角色常态化形象
在现代多数商业动漫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具有突破其角色图式的违和感设计出现。最常见的是针对角色的生理或心理特点,逆向进行的违和感设计。违和感设计通常应用在动画角色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违和感设计在生理上体现为,设计与角色年龄、体貌不相符合的特点、或者是突出的面貌或体貌特征。如,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反差、能力反差、体质反差、样貌反差、性别变化的反差等,主要体现在造型变化上。而违和感设计在心理上体现为,如性格反差、身份与个性的反差、需求和现状的反差等。
通过违和感设计,很容易让观众对原有动漫角色图式产生的不协调的疏离感。这种突发性的高度反差效果,打破了角色的常态化形象,产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反映。这种对动漫角色图示的违和感设计,塑造出极大的视觉和心理反差。但也正是这种突如其来的反差感,常带来意想不到的娱乐化效果。如动画作品《宠爱大机密》里的兔子Snowball,一瞬间就可以从野蛮飚横到可爱爆棚;又如《未来日记》里前一秒还笑容满面,后一秒就拿出冲锋枪来扫射的我妻由乃;而《寒蝉鸣泣之时》中,刚刚还在卖萌的少女也可以瞬间黑化。
四、违和感设计的功能作品
1.提升动画角色的多面性
不论影视作品还是动画作品,其角色应该经得起推敲的。绝对的善良或绝对的邪恶的角色是片面化、单一化的。丰满的角色应该是完整的,这种完整是指角色行为与性格的原生依据。如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或再善良的人也难免有私心等。同时,角色的行为一定要符合故事逻辑和情感逻辑,例如《复仇者联盟》中的灭霸(Thanos),该角色是美国漫威漫画旗下的超级反派。在影片中,一方面他占领星球的同时,仅为了追求宇宙生命能量的平衡就肆意扼杀一半的生命,显示了他的无情和杀戮;但当他在寻找灵魂之石的过程中,不得要以牺牲自己最爱养女的生命作为交换时,他的痛苦又展现了他的柔情。所以,当将角色反差的行为用明确的逻辑关系表述清楚时,就让灭霸这一角色变得厚重起来。
2.违和感的小细节增加娱乐性与趣味性
动画作品中细节服务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角色的性格,细节越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也会越丰满、越鲜活;另一方面,违和感的细节制造往往突然改变戏剧的节奏和故事的气氛,给观众制造出一种突发情绪停顿和错愕感。这种停顿可以很好的活跃气氛,放松连续情节中紧张的神经,增加了戏剧之外的娱乐性。
3.违和感的设计可提升角色的个性化,使角色更真实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动画角色也应有各自独特的特点,才能显得更加真实。英国美学家博克曾说:“完善本身决不是美的原因,在女性方面,最高的美往往带有脆弱和不完善的意味;女人们很能体会到这一点,因此她们学着咬舌说话,走起路来摇摇欲坠,装作弱不禁风,甚至装病。”[[[]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L18.]] 我们经常在动漫作品中捡到,温柔的女性角色带有粗矿的举止和尴尬的行为,或者一个强壮邪恶的角色配有出一套可爱标志性动作,这类违和感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单一化的性格壁垒。让“完美”的物象、角色拥有少许缺点,可以让其更加真实,也更利于观众接受。而往往这类行为特点,在动画作品中反复重复,就成为角色的个性化性格标签。
五、结语
一部动画作品能否具有吸引力或取得成功, 与其角色设计息息相关。角色是动漫作品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一步动画片要打动观众不能仅依赖于动画的制作技术,丰满的故事和立体、鲜活、个性鲜明的角色,才能更容易被观众记忆犹新。巧妙地运用违和感设计,可以提升角色的多面性、丰富动画的细节,同时使动画作品更具娱乐性。由于动画自身的语言特点,使违和感设计在动画角色在造型上,可以更加天马行空,也为动画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多角色设计可能性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瑞瑞.日本动漫角色的商品化与实现路径[J].传媒,2017,(20):59-60. DOI:10.3969/j.issn.1009-9263.2017.20.022.
[2] 郑全全. 社会认知心理学[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L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