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堂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0期   作者:郑敏1 高志国2 邵英杰1 王勇1
[导读] 提要 学科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每门学科都发挥着其无可替代的育人作用。课堂教学就是要把学生放到问题解决的情景中去,以活泼多样的教学互动来逐步养成其乐学、善学、质疑、探究、合作的品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综合素养和价值观形成。

        郑敏1 高志国2 邵英杰1 王勇1
        大连铁路卫生学校  瓦房店市第八高级中学

        提要 学科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每门学科都发挥着其无可替代的育人作用。课堂教学就是要把学生放到问题解决的情景中去,以活泼多样的教学互动来逐步养成其乐学、善学、质疑、探究、合作的品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综合素养和价值观形成。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新课标背景下,在中学教学中,除了要提升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之外,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情况下,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和价值,把核心素养作为贯通各学科教学的顶层设计,落实到各个学科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方式。
在中学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对提升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发展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识到核心素养养成的价值,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丰富课堂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总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效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为其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传统教学模式阻碍学生发展的主要表现
“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课堂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在整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活动进一步弱化,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获得一定的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锻炼和发展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1.学生主动性发挥不充分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对课堂控制得太满,对问题的阐述、分析面面俱到,留给学生的空间太少,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教师走。学生产生了依赖教师的倾向,面对问题没有主动性。主动性的缺乏,影响了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比如创造力、反思与总结能力、质疑精神等的发展。
2.学生表达的机会偏少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呈现的是单向的交流方式,即以教师为主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以倾听为主,表达自己想法和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偏少,束缚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有效沟通等能力的发展。并且因为学生表达的机会少,致使教师不能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做出的课堂评价自然不够准确,长此以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我国的课堂氛围相对严肃和拘谨,对于教学过程重视不够,更多的是看重最终的结果。与此同时,标准的学生坐姿,千篇一律的板书设计,固定的教学过程如课前复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和一张卷子的评价方式,都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无从谈起。


二、学生发展指导在学科课堂的实现
1.鼓励自学,引入翻转课堂理念
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确定组长和组员。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要选择部分新课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组内分配学习任务,最终力求通过组员的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这种课前任务驱动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课前预习,不再是粗略的预览几分钟课本内容,而是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相互交流对于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从而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传统课堂的翻转。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分组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总结并作出评价;其次,针对大家普遍掌握有难度的问题,重点讲解和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剩余部分新课内容的学习。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仍然采取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最后,通过课堂演练或练习等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及时对本次学习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并布置本节课作业和下节课课前学习任务。
2.转变角色,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只是站在讲台上的演讲者,更应该是走下讲台的主持人、活动策划人和评论员。优秀的教师,不是课本知识简单的翻译者,而是高效的沟通者和高级设计师。“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时,既要考虑学生本课程目标能力的实现,也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上,不能只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知识点的高效和便利,要灵活选择教学手段、采用合理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为保证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更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除了比较常见的有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等。
3.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
要转变观念,并不是越安静、秩序越好的课堂就是理想中的课堂。在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活动改革后,学生参与课堂、表现自我的机会越来越多,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秩序,既要保证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参与教学活动,又要避免课堂活动过于放松随意,学生噪声过大、秩序混乱,学习目的模糊、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小组既是互相交流合作的学习团队,也是互相激励监督的团队。教师可以事先作量化评分表,实现组内成员课堂表现的自评和互评,让每节课看似轻松随意,实际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进行。上课过程中,教师要留心观察,不时地给与提醒,把控课堂活动的大方向,始终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教学氛围。
4.重视学习过程,改革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以中学语文课为例,笔者为了方便操作、有的放矢,制作了课堂活动评价量表(见表1),每节课结束针对每个人的课堂表现,都要通过填写评价量表来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期末汇总到总评成绩。
表1:学生语文课堂评价量表
 
三、结语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教师逐渐将教学目标定位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即教师要用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为学生创建优质的学习平台,增强课堂互动,强化教学质量,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