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根基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唐洪珊
[导读]
        中共巫溪县委党校  405803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4日在同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的全国政协委员联组交流时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的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文化传统....”谈到了优秀文化传统滋养了新型政党制度。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具体是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政党制度呢?我认为和合文化、协商文化、士文化,是和政党联系最密切的三个方面。
        一.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从“龙的传人”这个说法可以证明。相传黄帝打败蚩尤,收服炎帝后,统一了大小部落,被推举为天子后,就一直在思考:该用什么图腾?因为原来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他想了很久也没想出结果,便召集各路诸侯到具茨山上来商议。多数人提出用“熊”图腾,黄帝怕伤害各个氏族部落的感情,没有同意。综合各路意见后,他提出以蛇为身,以鱼鳞护蛇身,以狮头为蛇头,狮尾为蛇尾,以鹿角为蛇角,以鹰爪为蛇爪,拢总起来,代表各个图腾,故谐音为“龙图腾”。龙图腾代表了各种动物的技能,又代表了多家部落的特征,大家很满意。商定后,黄帝择农历二月初二,在具茨山顶举行仪式,升起龙旗。从此,华夏儿女就有了龙的传人的说法。它源自于人们对上下有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和合文化的深刻认同。
        和合文化,被广泛的应用在天、地、人各种关系当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推崇推己及人,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合舟共济;国与国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明,协和万邦;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是强调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是和合文化的精髓。民主党派和中共有同有异,同的是中共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民主党派以对发展的参政议政为第一要务,都是求发展。异的是,在政治上的地位不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民主党是接受领导,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求同存异就很好地处理了和而不同,有同有异。这就是和合文化的大智慧在政党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协商文化
        19大报告中讲,人民民主的真谛就是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协商的商就是商量的意思,政治协商是新型政党制度特点之一,协商文化在新型政党制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一)和合文化中的协商思想
        和合文化强调多样性。合就是要承认多样性,如果都和自己一样,就不需要商量,有多样性才有和的基础。周恩来总理讲:“每个党派都有自己的历史,都代表各自方面的群众,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因为多样,所以才有合作。”
        和合文化强调平衡性。不是不一样的东西,简单聚合就就叫和合。只有找到平衡点,达到平衡状态,才能称为和合。政治协商是一种基于公共理性的民主政治,他要解决的就是当前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矛盾多元的社会问题,通过协商,在承认差异、多样性、矛盾,甚至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协商对话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应有的平衡状态。
        和合文化蕴含互惠性。所谓互惠性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协商达成共识。在西方的会议上经常出现的画面,大打出手的有之,扔鞋子的有之,因为他们没有受过中华文化的熏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不肯退让,所以协商成本比较高。

我国的协商成本相对来讲比较低,所有会议上所要通过的决议,事先都进行了充分的协商,达成了一致再上会,协商没达成一致,根本就不上会,所以上会就是成功的。这就是协商的力量,有和合文化蕴含的协商思想的熏陶,协商就很容易达成一致。
        (二)民本思想中的协商思想
        民本思想重视公众利益。中国有句话叫“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不当官的平民老百姓叫民。在任何时代一定是民多于官的,所以又叫民众,民本思想特别强调重视公众利益。协商要达成的目标一定是对大多数人有利,对整体利益有利的。所以民本思想重视公众利益的文化传统,对于协商是有利的。
        民本思想强调政治是需要协商的。《尚书》中说:“汝则会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意思是说,如果王遇到重大疑难问题,自己先要多考虑,然后再与卿士商量,与庶民商量,与龟卜和占筮的专业官员商量,最后由王综合权衡多方意见,确定最终结果。到了汉代,贾谊提出了“明上选吏焉,必使民与焉”。国家在选拔官吏的时候,使民语嫣,让人民参与选拔官吏。民主党派,政治参与就是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一个基本点,参与重要人选的协商,早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传统了。
        民本思想还主张政治需要监督。新型政党制度里面有一项基本职能民主监督,民主监督的政治文化传统在我国历史上也是有的。
        3000多年前西周开国元勋周公在《尚书•酒诰》里讲“人无于水监,当与民监”,其意无疑是要告诉为政者不要用水做镜子,而是要把人民当作镜子,时时对照、检查自己,反省为政的得失。不要用水监督,而是要人民来监督。在《国语.周语上》里头也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都是强调要接受人民监督。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民本思想当中都是有协商思想的。
        三.士文化
        民主党派的主体都是知识分子。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叫士。“士”和西方的自由知识分子并不完全相同,相同的地方是“西方的自由知识分子”和中国的“士”都是有知识、有学识的人,不同的是西方的自由知识分子只是对他的知识,学习的判断,跟其他没关系。
        士强调担当精神。中国的“士”,是强调有担当精神的。中国士人的担当精神随处可见,比如宋朝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担当精神;晚明东林党人讲“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一种担当的精神;清初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担当精神。
        士强调道德品行。中国的“士”还强调道德品行。孔子讲“士志于道”,意思是知识分子不光要有学识,还要讲道德,讲规矩,讲究自身的修为。
        中国的士都会用“仁、义、礼、智、信”五德作为自己道德修养的规范,这是和西方自由知识分子不同的第二个方面。
        新型政党制度,民主党派是传承了“士”的精神,所以我们的政党制,西方不理解,但是我们自己理解,因为我们有“士”文化的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型政党制度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我们也有深厚的文化自信,正是这样的文化自信更坚定我们对新型政党制度的自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