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2期   作者: 冯兴
[导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引起了学校的关注。

         冯兴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彰冠镇中心学校   6151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引起了学校的关注。本文将通过信息化技术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借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信息化手段,教师能将教学活动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
         教师借用信息化手段来开展数学教学,将会给学生一种更加直观的感受,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数学的魅力,提高其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的数学教学,将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会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感受,使信息化技术能够更好地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服务,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本文将从如何借用信息化手段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希望信息化教学的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借用信息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推广的快速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被称为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效果,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效果。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日益紧密。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使他们及时接触信息技术是教育必然的趋势,在小学教育中加入信息化手段也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另外,让学生提前接触一些信息化手段也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简化大量的无用计算,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然而,运算能力的提高正符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接触各种信息化软件,如Excel等具有函数计算功能的软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接触基础的函数,为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应用技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的运算提供多种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例如,在学习“统计”时,由于课本上的内容是比较基础的统计,学生可以利用手算来进行统计。然而,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来说,课本上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为优秀的学生额外加大难度。那么,复杂多变的表格统计就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简化计算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教师由于实行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得优秀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借用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明显地提高。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软件来展示抽象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一些需要较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几何知识。这些知识的教学,若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教师教学的实施将极为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借用信息化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空间想象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之一,符合数学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由于已经学了圆的知识,如何通过圆的变化来得到圆柱和圆锥,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然而,对于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就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制作一些动态的动画,将转化的过程进行演示,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利用信息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小学生年纪相对比较小,他们的学习注意力相对较差,无法整堂课都集中学习精力,因而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则成为现阶段教师需要深度思考的教学问题。核心素养视角下对小学数学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学习思维的形成,不仅仅停留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层面,而是需要深度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及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信息技术带给了人们极大的便利,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各样的信息化手段进行讲解,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寻找各种各样的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信息化技术在课下也可以为学生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课上留下探究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解决。学生在课下会利用各种手段,如网上搜索、借用软件等来解决问题。可见,通过这些信息化的手段,教师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教师除了教授课本的内容外,还可以为学生留下探究性的问题。如何利用一些绘图软件来介绍学生家附近标志性建筑的位置和方向,并制作这样的电子地图。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这一节内容的理解。另外,通过探究性学习,教师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借用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如资源性、激发性和体验性等,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还能促进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教师通过借用信息化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预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关于当前数学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8(5):58-64.
         [2]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9(11):8-18.
         [3]何克抗.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观念更新与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8(2):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