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娟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新街乡中心幼儿园 654213
摘要:幼小衔接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被广泛接受,它重视儿童作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幼儿心理状态适应能力。。学校适应作为幼小衔接适应的一个操作性指标,其内容包括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前者涉及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后者除了知识衔接还有学习习惯等。因而,探索如何提高儿童幼小衔接适应性以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教育者应从教育本位的角度入手,探索应从哪些层面进行资源融合以创设一个优质的幼小衔接教育环境,从而帮助儿童有效提高适应能力。
关键词:幼儿课堂;幼小衔接;策略
引言
为给学前儿童营造一个利其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教育部决定自2012年起每年的5.20—6.20号为学前教育宣传月,发动各方力量面向全社会普及科学育儿的知识。入学准备一直是幼教人士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在不断探索让幼儿平稳渡过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阶段的方式方法。因此,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利用暑假时间,提前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向他们描绘小学生活的美好方面,让他们对进入小学充满期待,形成积极、正向的心理。
一、理论联系实践,改变教师教育理念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作用。优质的师资资源不仅有利于儿童的知识学习,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师对于儿童教育理念的创新。学校应从生本位角度出发重视教师正确教育观的培养。例如,一年级的学生经常会不够专注,以前教师会认为这是学生的态度问题,而采用管教方式就能改变。通过教师专题讲座培训,教师开始逐渐意识到,培养专注力应该采用科学的培养方式予以应对。研究发现学生的专注力品质成分包括专注持续、专注分配、专注转移以及抗干扰能力,单一的通过观察学生的注意力时长来判断儿童的注意力品质的好坏存在偏颇,掌握科学的专注力评价手段才能有效地考察学生的专注力品质好坏。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掌握专注力品质好坏的成因,如生理原因——大脑发育的程度、心理原因学习动力、生活习惯等,教师的教学应依据这些因素作相应的调整、有的放矢。如研究表明,一年级新生的专注力时长通常在15-20分钟,教师应在此时间限度内进行重要内容的授课,课程的后续时段再通过辅助性的练习提问等方式帮助调整儿童专注力,采用多样的授课形式如激趣、小组合作、竞争游戏等。
除此之外,儿童的情绪状态也是幼小衔接时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针对儿童幼小衔接阶段的“断奶期”,即心理上的不适应,儿童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情绪问题如厌学、哭泣、焦虑等,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学会利用共情、正向反馈等方式帮助儿童梳理其情绪情感反应,提升教师与儿童的亲密关系、为儿童创设成长与过度需要的心理安全环境。
二、家长应该摆正心态,避免焦虑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链”理论,“情绪链”也可以叫做“情绪传染”,它所指的是一个人的坏心情会影响到几个人的好心情。“情绪传染”在家庭中比较常见。由此可见,假设父母一方的妈妈焦虑,很可能会影响爸爸,孩子也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其次,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需要时间,家长不能急于求成。再者,家长要正视孩子进入小学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应问题,这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磨练。同时,家长帮助学生做好“幼小衔接”,学习习惯、生活技能、思维方式、兴趣情感等方面的准备,比知识储备更重要。比如,小学的作息和幼儿园有很大差别,小学的课程开始得早,中午没有午睡时间;小学的课程规律,进程感强;小学生活更强调规则等。针对这些特点,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利用暑假时间,提前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向他们描绘小学生活的美好方面,让他们对进入小学充满期待,形成积极、正向的心理。
三、微观聚焦课堂,开设幼小衔接心理课程
幼小衔接的适应内容研究从最初的课程适应扩展为后期的情绪情感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认知水平以及行为问题等方面。作为教育者,可以实施和操作的主战场在课堂,想要提升儿童的学校适应能力,也不妨从开发幼小衔接心理课程入手。课程设计可以以提升儿童的学校适应为目标入手,设计与实施系列幼小衔接课程。课程实施与设计遵循学校适应人际交往、学习习惯、情绪调适以及学习态度等四维度,共设计16课时,帮助一年级新生提升学校适应能力。同时,为了验证课程的有效性,实施者采用平行班和实验班的对比方式进行相应的问卷设计,以考证学生在经过课程习得之后四个维度的学校适应情况。课程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也更为细化。在人际交往这一维度的设计上,教师采用阶段性目标:认识朋友、化解交友矛盾、学会分享。此设计采用了心理学的设计原理,如无条件接纳、观察习得、游戏互动等方式,更符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让新生之间的交友更加自如。当然除了社会适应之外,也需注重儿童的学习适应,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习得,这些对提升幼小衔接时期儿童的学习成绩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束语
由来已久的幼小衔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上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到底备什么,如何更好的立足幼儿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视角去看待幼小衔接问题值得我们再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杨春香.浅析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育策略[C]..教师教育论坛(第一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35-436.
[2]廖颖.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
[3]袁征.关于儿童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及策略初探[C].北京市教育学会.北京市教育学会2018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北京市教育学会:北京市教育学会,2018:29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