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华安1,李梦芬1,贺玲1
重庆市合川区疾病预防控控制中心 重庆合川 401520
[摘要] 目的 摸清我区65岁及以上失能老人数量,掌握基本情况、失能原因、患病情况与疾病负担、家庭及经济状况,了解辖区失能老人养老状况,提高健康管理服务质量,为政府制订和出台相关养老服务政策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统一编制的问卷对辖区内所有符合失能老人定义的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调查,问卷由调查员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采集信息。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失能相关情况、家庭及经济状况、患病及疾病负担情况四个部分,采用 Epi3.02进行数据库录入,数据核对后采用 SPSS20.0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区常住老年人失能率为4.74%,各镇街分布不均,女性高于男性、失能程度更重,性别、年龄和地区是失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村高龄女性失能情况最为严重;因病所致的失能占有重要比例,失能老人患慢性病的比例高,疾病负担重,家庭的经济和情感负担非常大。结论 更加注重农村女性失能老人的照料需求和负担,加强帮扶和保障力度;控制血压、预防脑血管事件、戒烟等措施有利于减少因病所致的失能;政府要主导构建“家庭、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提高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及时提供救护。
[关键词] 失能老人 基线调查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段华安(1969.7),男,汉,大学,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9年末,全国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18.1%,达到2.54 亿[1]。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会逐渐衰退,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0 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 万(占老年总人口的19. 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 万(占老年总人口的6. 23%)[2],2015 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63 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 3%[3],同时,有近1.5亿的老人为慢性病患者[4]。
综上,我国人口现状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与此同时,残疾老人、失能老人占比大。合川区缺乏失能老人基线调查的相关资料,为填补这一空缺,2019年合川区对辖区范围所有符合失能老人定义的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采用统一编制的问卷进行了入户调查。本研究旨在全面摸清我区失能老人数量,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失能原因、患病情况与疾病负担、家庭及经济状况、养老状况,为下一步制订和出台相关的养老服务政策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重庆市合川区辖区内所有符合失能老人定义的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1.2方法
采用统一编制的问卷进行入户调查,问卷由调查员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采集信息。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失能相关情况、家庭及经济状况、患病及疾病负担情况四个部分,采用 Epi3.02进行数据库录入,数据核对后采用 SPSS20.0 进行统计分析。
1.3相关诊断标准和定义
失能老人是指由于年老、疾病、伤残 等原因,吃饭、洗澡、穿衣、上厕所、控制大小便、室内活动等日常生活必须由他人协助或者完全依赖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的老人。
问卷编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MZ/T039-2013),调查过程中,调查员根据被调查老人的活动情况,对照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表,对失能程度进行评估打分。评估包含10个项目,得分之和为评估总分,能力完好(0级):总分100分;轻度失能(1级):总分65‐95分;中度失能(2级):总分 45‐60分;重度失能(3级):总分≤40 分。
1.4质量控制
成立了以区卫健委副主任为组长、区疾控中心主任为副组长的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区疾控中心为主导的现场工作小组,对各镇街卫生计生办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了调查工作培训,划分和落实责任,区疾控中心负责问卷和数据库编制、统一调查标准、开展质量控制,镇街卫生计生办负责对辖区失能老人进行基本信息收集和摸排,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辖区内失能老人开展问卷调查和院内质控。
区疾控中心对调查的每个环节实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调查期间开展了督导,对部分问卷进行抽查,现场复核调查内容是否准确无误。问卷原始资料经审核无误后,采用 Epi3.02 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数据经核对比较后采用 SPSS20.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合川区65岁及以上失能老人调查基本情况
全区镇街计生办共报告常住失能老人8914人,其中:80人年龄小于65岁,不属于本次基线调查调查对象的范围。另外293人失能程度评估分为100分(能力完好、0级),这部分人群为失智(有一定程度智力障碍、但具备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场调查时补报了178人。本次调查共发现合川区65岁及以上常住失能老人8719人,失智293人。根据2018年合川区统计年鉴,全区常住人口1390100人,结合重庆统计局官网最新公布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13.22%,计算出全区常住老年人口为183771人,全区常住老年人失能率为4.74%,失智率为0.16%。
2.2合川区65岁及以上失能老人分布情况
在调查的8719人失能老人中,因调查时外出区外607人、外出区内其他镇街272人(未联系上)、调查时死亡72人、因调查对象及其家属方面原因不愿意接受调查51人,最终全区共对7717名失能老人开展了问卷调查。
2.2.1镇街分布
本次接受问卷调查镇街失能率前五位分别是隆兴镇(11.78%)、小沔镇(11.22%)、肖家镇(8.04%)、官渡镇(7.65%)、狮滩镇(6.39%),后五位分别是铜溪镇(2.26%)、渭沱镇(2.26%)、南津街街道(东津沱片区除外)(2.30%)、双凤镇(2.49%)、钓鱼城街道(申明亭片区除外)(2.65%)。各镇街调查情况详见表1。
.png)
2.2.2 个人基本情况
本次接受调查的失能老人中,年龄最小65岁,最大108人,平均(79.55±8.47)岁,以75-79岁、80-84岁年龄组最多,分别占18.97%、19.30%。男性3406人,女性4311人,男女性别比0.79:1,接受调查的失能老人男女失能率分别为3.69%、4.6%。
调查对象以汉族为主,占99.77%;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占52.31%,其次是小学未毕业、小学毕业,分别占23.91%、16.94%;婚姻状况以已婚和丧偶的人群为主,分别占49.03%和44.84%;职业以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为主,占70.71%,其次是未就业、家务,分别占7.87%、7.24%。
98.54%的调查人群目前参加了医疗保险,其中,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占84.67%,其次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分别占7.4%、6.98%。本次调查城区三个街道办事处人群占20.8%,其余镇街人群占79.2%。个人基本情况详见表2。
表2 2019年合川区失能老人基线调查个人基本情况
.png)
2.2.3 失能相关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区7717名失能老人失能程度评估分最低0分,最高95分,平均(48.29±28.75)分,重度失能的比例达到41.86%,轻度失能和中度失能分别占36.18%、21.96%。从地区来看,城区失能老人重度失能达52.83%,轻度失能和中度失能分别占27.54%、19.63%;乡镇失能老人重度失能、中度失能和轻度失能分别占38.97%、22.58%、38.45%。从性别来看,男性重度失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分别占38.96%、38.58%、22.46%;女性重度失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分别占44.14%、34.28%、21.57%。失能程度详见表3。
.png)
从年龄结构来看,轻度失能占前三的年龄段是80-84岁组(20.02%)、75-79岁组(19.66%)、85-89岁组(17.59%),中度失能占前三的年龄段是85-89岁组(19.53%)、75-79岁组(19.00%)、80-84岁组(17.64%),重度失能占前三的年龄段是80-84岁组(19.54%)、75-79岁组(18.36%)、85-89岁组(17.65%)。
分析显示,吃饭(10分)、洗澡(10分)、穿衣(10分)、上厕所(10分)、控制大小便(20分)、室内活动(40分)的平均评估得分各自为(6.67±3.72)分、(3.47±4.23)分、(4.27±3.75)分、(4.65±3.73)分、(13±7.16)分、(16.23±12.23)分。室内活动有困难的人群比例最高,占97.32%,吃饭有困难的人群比例最低,占50.05%。具体分布详见表4。
.png)
在所有的被调查失能老人中,由疾病导致失能的比例占51.92%,其次是年老衰退(31.96%),然后是外伤(8.20%)、智力障碍(4.70%)、其他原因(3.21%)。导致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和骨骼疾病。
从地区来看,主城区和乡镇的主要失能原因都是疾病,分别占54.89%、51.15%,第二位失能原因都是年老衰退,分别占28.72%、32.80%。从年龄结构来看,由年老衰退导致的失能比例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升高,由疾病导致的失能比例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降低,详见图1。
.png)
图1 2019年合川区失能老人失能原因年龄分布
2.2.4 家庭及经济状况
73.89%的被调查失能老人常年居住在农村地区,87.72%的失能老人与家人住在一起,分别有7.84%、4.44%的失能老人常年独居或居住在养老机构。根据调查员的判断,被调查对象所在家庭有57.11%为特殊家庭,其中,特殊家庭又以病残家庭(42.49%)为主。
92.80%的失能老人需要有人为其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日常照顾者主要是子女和配偶,分别占51.29%、38.49%,其他亲友、保姆、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作为日常照顾者的比例很低。
86.37%的失能老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其中,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占84.55%,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分别占13.17%、2.28%,平均每月领取金额约为677.51元。失能老人主要生活来源以子女为主(56.74%)其次是退休金/养老金、配偶。
2.2.5 有偿服务需求
33.15%(2558/7717)的失能老人对有偿社会助老服务有需要,这2558名失能老人中,有有偿助医的需求最高(93.12%),其次是有偿助餐(29.20%)、有偿助行(36.36%)、有偿助浴(23.77%)、有偿助洁(18.37%)、有偿助聊(15.87%)、有偿助急(11.22%),对有偿助学的需求最低(3.32%)。
2.2.6 患病及疾病负担情况
所有被调查的失能老人中,患病人群占81.72%,其中,高血压的患病比例高达63.32%,其次是冠心病(24.29%)、脑卒中(23.72%)、糖尿病(16.87%)、慢阻肺(13.64%)。
过去一年自己实际花费的门诊医疗费用平均约为4067.88元,实际花费的住院医疗费用约为6477.07元,失能老人居住的地方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平均约为2.71公里,2018年参加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老年人免费体检的比例占38.73%,未参加免费体检的主要原因是去不了体检机构,占79.78%,其次是自己不愿意参加或已经做过相应的检查(如住院检查、退休职工体检),分别占10%左右。
2.2.7 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失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52,P<0.05),失能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失能率最高的85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17.65%;不同性别失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90,P<0.05),女性(3.74%)高于男性(3.03%);不同地区失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28,P<0.05),乡镇(4.75%)高于主城区(2.91%),详见表5。
.png)
3 讨论
全区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失能率为4.74%,低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的数据6.25%[2],这与本次调查无经费支撑,部分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可能存在漏报现象有关。本次基线数据的获取,初步掌握了辖区失能老人的状况,为全区失能老人健康管理工作的改善提供了线索和方向。
女性失能率高于男性,重度失能占比更高,这与胡晓茜等人[5]采用1998~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的7次数据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女性比男性失能发生率更高,失能程度更重,更容易从属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不健全的轨迹。2019年我区男女性期望寿命分别为74.7岁、81.13岁,女性期望寿命更长而失能更严重,是因为女性更容易受到一些发展性、不危及生命的慢性病影响,带残生存时间更长,对日常照料和健康服务也相应地会有更大的需求,政府和社会更应该注重这部分老年女性的照料需求和负担,加强帮扶和保障力度。
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分布不均和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倒置”,农村老年失能问题比城区更加严峻。本次分析结果也显示,性别、年龄和地区是失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村高龄女性失能情况最为严重,在应对老龄化所带来挑战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实现健康老龄化是缓解人口老化所带来各种压力的关键,要更加注重对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资源的投入与体系建设,并着重增强农村女性对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医疗保障资源的可及性[6]。
因病尤其是慢性病所致的失能占有重要比例,患慢性病的比例高,疾病负担重,很多之前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如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孙继艳等人[7]的研究结论。慢性疾患是造成老年人身体健康不佳的首要因素,多种慢性病长期共存,可使多器官受累,从而影响其整体健康水平[8],老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控制血压、预防脑血管事件、戒烟等措施将有利于减少因病所致的失能。
98.54%的失能老人目前参加了医疗保险,但保险种类以报销比例相对较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86.37%的失能老人参加了养老保险但绝大多数参加的是农村养老保险,领取金额不高。失能老人医疗费用支出高、但收入低,主要生活来源是子女,给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失能老人的照料任务主要由家庭承担,照顾者是失能老人的配偶、照顾者每日照顾时间长,则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高于其他组[9],失能老人对家庭的经济和情感负担非常大,政府要主导构建“家庭、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出台政策推进规范化社会养老服务,以家庭为基础,社区做依托,机构照护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
有偿需求调查中助医的比例最高(93.12%),失能老人普遍患有疾病,有些疾病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致命性的特征,及时抢救、送往医院等紧急救援非常重要[10]。政府要关注失能老人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质量,既要重视慢病综合防控工作,也要及时提供紧急救护。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2-28)[2020-3-2]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
[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 残疾人研究,2011 (2):11-16.
[3]胡杰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与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2017,34( 12) : 59 - 62.
[4]人民网.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龄法律政策配套进展缓慢[EB/OL].(2015-10-28) [2016-09-06].
http: / /politics.people. com. cn /n /2015 /1028 /c1001-27747915. Html
[5]胡晓茜,高奇隆,赵灿等.中国高龄老人失能发展轨迹及死亡轨迹[J]. 人口研究,2019,43( 5) : 43-53.
[6]刘二鹏,张奇林.农村失能老人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基于CLHLS(2014)数据的实证分析[J]. 社会保障研究,2019,2:49-58.
[7]孙继艳,郝晓宁,薄涛. 北京市失能老人社区照顾现状及需求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11):57-64
[8]王黎,郭红艳,谢红. 养老机构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 8) : 1975 - 1976.
[9]杜鹃,钱晨光,徐薇等.北京市某城区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抑郁情绪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7):506-511
[10]冯晓娟.老龄化背景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研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9,38(6):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