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小靖
烟台市芝罘区道恕街小学
摘要:传统作文教学注重的是语句的运用与文章结构技巧,而语言文字、理性分析都属于左脑的功能。在全息时代即将来临的当下,开发学生的右脑,引导学生沉浸在场景中,写出读起来具有身临其境感的作文,不仅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更能够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用更好的思维方式与新的科技时代接轨。
关键词:沉浸模式、多元智力开发、五感场景重建、审美能力培养
VR时代正大跨步向我们走来,成长在这个时代的孩子们是幸运的。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无法想象的改变,他们这一代,是属于VR全息眼镜的一代。带上极具科幻感的眼镜,科技可以瞬间把人拽入瑰丽无比的大千世界,令人不由自主沉浸其中。
沉浸感,将是下个二十年不断出现的主题词,身临其境的感觉会让人们如痴如醉。但沉浸感并不单单只由高科技提供,高超的作家也能写出有魔力的文字,让我们沉浸在他们所描绘的场景之中。一边读,脑中一边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精彩的场景,甚至像在观看一场声色绚丽的电影,或者也身处其中,与主角携手经历了一场冒险,身心都得到了愉悦的享受。
有人说,这种写作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将文章描写得有声有色、读起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是可以通过各种练习来实现的。这种练习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右脑的开发,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一、科技背景与心理学支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应用,各种信息以图片、音频、视频等直观的方式,不停地刺激着每个人的大脑。而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也更倾向于用图像来进行思考。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刚教授在《网络时代的课程理念及课程改革》一文中指出:“比之以往的印本(纸笔)文化,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借助于赛伯文化,更强调视象素养”。①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注重于文字、逻辑的培养,这些都隶属于左脑的功能范围。左脑主要负责人类的语言文字、理性分析等,而右脑主要负责音乐、形象、经验、直观等认识,因而右脑“感觉”更强,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多是右脑的产物。传统模式的单一能力培养,是有缺陷的。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看来,智力是一组能力而不是单独一种能力,于是他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意外,还有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②
所以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启迪他们,创设沉浸式的作文课堂,继而让学生把想象的场景付诸笔端,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开发他们的右脑,培养多元智力。
二、沉浸式作文教学的主要途径
1、眼睛即镜头,沉浸于细节捕捉。
写作文离不开观察,但观察不是简简单单的“看”。而是要引导学生们把自己的眼睛当作摄像机,去摄下“近镜头”、“中镜头”、“远景”以及“特写。
比如说观察雪景,烟台冬天的大雪十分常见。每逢下雪,我就借机给孩子们布置小练笔,让他们写写雪。有的孩子写“天上的大雪一片片落下来,大家都换上了厚厚的羽绒服,小朋友们高兴极了,你追我赶地打雪仗。”这读起来是不错,也确实进行了观察。但这种观察仍然不够细致,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只是泛泛。
针对这种情况,我借助了电影中的镜头技术,对学生进行引导。近景——雪落在房顶上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不是松松软软厚厚一层,当积得很厚时就会承受不住压力,扑的落下来,在地上砸出一块空地,露出了枯黄的衰草。中景——当雪落下,在路灯的照射下是什么样子的?路灯的光亮笼罩着纷纷扬扬的大雪,无数的雪花在光晕中舞成一团。远景——你站在家中的阳台上,放眼望去一片皑白,你还看到了什么?特写——收回视线雪花就在手掌上飞舞,呼出的热气悄悄把雪融化成掌中一层透明的水膜。
因为长期观看影视剧,这种用镜头解释的方法,孩子们并不抵触,相反他们接受起来非常快。许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观察不仅仅是看一眼就可以了,而是要从各个角度去仔细记录。自己的眼睛比摄像机要高明许多,可以瞬间远望,又可以俯下身来凝视最细致的角落。当他们把下雪的这些情景都通过眼睛储存进自己大脑后,再要通过文字回放就容易得多了。
2、回溯记忆,调动五感重建场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有一篇习作《_____即景》,这篇习作虽是写景,但却和以前的移步换景式描写不同,即景要求描写的是眼前景。学生刚一接触,有些无从下手,不知从哪儿写起。许多孩子们只写了看到的景色,未免有些单调。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是二维图片,除了视觉之外,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也同样重要。引导学生们回溯过去,调动五感重建场景,就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比如教授例文《海边日出即景》,我先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孩子们结合视频,回忆自己在海边看日出的情景。他们在视频里不仅看到了日出壮美的景色,还听到了海浪的哗哗声与翻飞的白鸥鸣叫。当学生们将所听到的描写下来时,文章就更加丰满了。但光有图像和声音仍远远不够,我又更进了一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海边,用各种问题引导他们沉浸其中,重新回溯记忆中的场景。比如:“你闻到了吗?那海浪清腥的味道在鼻间缭绕。”“海风凉不凉啊?”“呀,海浪冲上来了,带着细细的砂石朝你的小脚丫扑来!”我发现,当我问海风凉不凉时,许多孩子缩起了胳膊。而说到海浪冲上来时,坐在座位里的学生竟情不自禁地把脚往后撤。这种沉浸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当他们睁开眼睛再次发言时,所描绘的场景更加立体、更加全息。再下手写即景作文,便顺畅无阻了。
三、课内外拓展,提高审美能力。
老话说“功夫在诗外”,沉浸式的作文教学,不仅仅要靠课堂老师的引导,课堂外的一幅画、一首曲子、一部电影,冲击的可能不仅仅是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它们如同流水般潜入感官,然后汇成洪流,震撼着深藏的灵魂,让人沉浸其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所以在平日的教学和生活中,注意审美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注意教授知识和学习技巧,同时也要创造环境,让孩子们在美的世界中流连忘返。
1、积累的不仅仅是好词佳句,还要积累具象化的图片。
相对于左脑来说,右脑本身就是记忆具象化物体的半球。语文教学,讲究积累好词好句,传统的摘抄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容易忘记,除非不停地背诵,才会在大脑中留下浅浅的痕迹。有时孩子们放下摘抄本,打开作文本就会忘记那些优美词语,没有感官沉浸的帮助,孩子们很难将词语内化为知识。
右脑的开发,恰恰弥补了这一点,课本里每课的随书插图,就是很好的素材。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更是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帮助。遇到好词佳句,我就会在百度上搜索相似的图片或视频,然后放给同学们看。每次大屏幕上出现美丽的图景,都会换来孩子们“哇”的惊叹。比如讲到“葱郁的树林”我就让孩子们欣赏茂盛而浓郁的绿林,从感官上理解什么叫做葱郁。当读到“波光粼粼的湖水”,就和学生一起欣赏洒满阳光碎片的碧湖;把词语记忆和感官记忆结合在一起,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是他们的大脑此刻是左右脑同时工作,自然而然就记得更加深刻了。
2、走出课堂,在真实世界中感受到美。
单单是课堂中的审美教育还远远不够,实物对于孩子们来说,更能提升审美水平,在他们的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日后写作文,便能很容易地调取记忆,重构场景。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和自然进行体验非常重要,参观博物馆更是种好方法。如果说在屏幕上欣赏艺术品是隔纱看美人的话,那么在博物馆看展品就是站在绝色佳人的身旁,感受她的眼波流转和顾盼生辉。我曾和孩子们一起到北极星钟表博物馆参观。看着巨大的日晷、巧夺天工的龙香滴漏、十九世纪的西洋钟表出现在眼前,我想这给学生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积累、历史文化的收获,更是审美上的提高。
3、音乐与影视,并非洪水猛兽。
家长们和老师们喜欢看到孩子伏案苦读,但如果他们是在听音乐和看电视,恐怕大人们就要露出不悦的表情。实际上,智力的开发和素材的积累要从各个方面抓起,所以当孩子喜欢听歌和看电视时,并不需要如临大敌。但是家长和老师必须注意引导,帮助孩子们进行选择,才能让他们在休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比如《哈利波特》的原著与电影就一直在我给学生的推荐列表里,读完文字再欣赏影视作品,会让他们更好地沉浸其中,也更明白文字是怎样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如此逼真地建构起来的。
四、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该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引领他们从平日的生活和学习中汲取营养,丰富素材。继而利用五感重构场景,沉浸其中,犹如数字建模般创造世界,再写出让人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的文字。这种沉浸式作文教学,不仅仅是对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更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力。让学生能够更细致、更广阔的地认识世界,用更好的思维方式与新的科技时代接轨,创造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参考文献:
①吴刚.网络时代的课程理念及课程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1。
②[美]霍华德 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