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筠琍
重庆市巫山县青峰小学 重庆 巫山 404700
摘要: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阅读教学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思考,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到更多未知的事物。【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思考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可以让学生拥有渊博的学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高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高质量的进行阅读,从阅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各个方面。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落后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过度的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从而造成学生不主动地进行阅读。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将课本中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没有将阅读方法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只会跟着教师来学习,没有自身的思考。学生不会将重心放在阅读之上,深入的探究文章中的内容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狭窄
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阅读书本基本上就是语文课本,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狭窄,因此,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跟着教师讲解的阅读内容进行学习。而在课堂上的阅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在课堂上,教师总是一笔带过,只分析文章中的协作技巧、词句等结构等,很少将重点放在语文的阅读中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长期的这种阅读教学过程,会逐渐的失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导致学生只想快速的获得有用的东西,而没有沉下心来去深入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造成学生阅读越来越困难,只是从表面,浅层次地加以理解。【2】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策略
1.教师转变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改变一层不变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的思想,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阅读学习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明白语文阅读的学习不能仅仅只是被动地跟读记录,背诵,而是要加强自身的思考,教师要将阅读的益处告诉学生,加强学生的阅读意识,让学生养成一个自觉、专心阅读的良好习惯。
【3】同时,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能够加强阅读,例如,在教学《观潮》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利用信息技术,用多媒体来播放有关观潮的情景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小型的朗读比赛,在班级中选出朗读的最具情感,对文章内容认识最深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朗读活动来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2.创建读书角,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加强阅读教学,还可以在课外的时间带领学生创建读书角,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老师征集图书,然后在教室的角落处搭建一个小小的图书柜,在里面放上大家捐赠的图书。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的取出图书进行阅读,这样还能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学生在这种浓厚的阅读氛围之中,变得更自主的进行学习,并在班级上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阅读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平心静气的,专心致志的态度来进行阅读,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多进行思考,多向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多进行反思,让学生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阅读任务进行阅读,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在进行阅读时,学生的手、眼、心、脑并用,可以在遇到良好的句子等时,进行标注、旁批、摘抄、仿写等。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制定完善的阅读计划,规定每天、每周、每个月的阅读量,阅读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每读完一本课外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来加强对该书的思考和理解。
总结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现实情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爱上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朝红.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8):82.
[2]杨红娣.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9(03):132.
[3]殷效青.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36):47-48.
[4]闫颖琪.学生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3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