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高清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 037000
摘要:坚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方向,逐步解析初中语文课堂及常用的教学方法,进一步落实教学实践与深入思考目标。以部编版七年级教材为例,要想构建初中语文"学的课堂",发挥语文教学计划及语文指导教师的最大价值,全面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需要事先谱好"重构主题教学"“重整教学资源""重编学习小组"组成的"三重奏",唯有如此,初中语文"学的课堂"才能持续且稳定的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的课堂 三重奏
引言:学生的语文能力成长于课堂之中,语文学科的风采也体现在课堂之中,因此,只有先提高课堂效率,才有可能提升学生的个人技能。针对近几年的教学现状来看,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付出努力。在未来,教师群体应该不断提升授课技能,改革备课方式,改变固有思想,逐步摸索新的授课路径。
近几年,多地陆续展开了“活力一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随着这一课题的顺利结题,升级版的研讨话题随之而来,“学的课堂”课题研究小组又积极开展了起来这一课题,并结合当前中学教育教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剖析了多数学校“以升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学习者主体地位逐渐被弱化”的现象,分析了“学习者非智力性因素发展匮乏与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之间的联系“,指出了“依赖背诵,不重理解”型学习方式的弊端,“重传递知识,轻能力养成”型教育办法的漏洞,“顽固不化,不重创新”型教育思想的落后性。除此之外,语文教学存在四个局限,一个是以考核成绩为中心的单一测评方法,一个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流程,另一个是教学环境缺乏开放性,最后一个是课堂活动缺乏个性。
一、"重构主题教学",即重构教材原有的单元进行主题教学
实践证明,语文教育及整个教育机构效益提升的一大阻力就是学生团群体阅读量少。造成上述现象的因素一般有两个:第一,语文阅读“目的性”过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更加注重短期学习效果,忽视了长期积累的重要性;更加注重理论学习,忽视了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语文课文的共性分析,忽视了个性化阅读及针对性指导的重要性。第二,学生群体缺乏良好且固定的阅读习惯,缺乏阅读课文的技巧,且小部分人存在厌恶或抵触心理。正因如此,现代语文课堂呈现出“高耗能,低效率”的授课现象,甚至引发了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冷漠”情绪。新的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指出:“在实践课堂当中,语文教师应该把创新创造精神融入课本教材里面,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记忆基础教材,借助一切积极资源拓展语文课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丰富互动课堂,进而指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现象反映普遍性理论知识。
”其实,单元主题教学法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常用方法,采用这一方法能让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整本书的教材内容,进而节约出大部分时间去补短板,让学生有机会在互动课堂上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任务;此法也能调节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使其意识到教材本身由一个又一个实例组成,不论是记忆还是理解都没有想象的那样困难。由此一来,学生群体的语文能力会有所提升,综合学习素养也会随之增长。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运用单元主题教学法把日常课堂教学分为四种主要课程类型:第一类,初读积累课。第二类,课文品读课。第三类,拓展阅读课。第四类,主题习作课。现以部编版七上第六单元为例来构建本单元的主题教学。本单元主题为“名著阅读",由课文《皇帝的新装(1课时)、天上的街市(1课时)、《女娲造人(2课时)、《寓言四则则(4课时)、《写作(1课时)和《课外古诗词(1课时)构成,教参课时安排建议为10课时.现重构本单元主题为“寓言精读”,同时结合本单元内容划分以下课程类型:首先,将《皇帝的新装》和《天上的街市》判定为“初读型积累课”的课文,用时2课时,第一节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全文,以便学生学习并掌握拼音及生僻字,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文教师组织学习小组,全面发挥课前预习活动的效果。其次,将《女娲造人》和《寓言四则》判定为“精读型积累课”的课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朗诵课文,交流阅读心得,总结阅读理解报告书。再次,以“联想和想象”为中心思想写一篇有关“寓言"的文章。最后,确定一个可共用的评分原则,采用家长批改、自我评价、组内互评、师生共评等方式进行修改。以上安排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流程,但是将“阅读”放在了重要位置,不仅丰富了学生群体的阅读库,而且传递了许多阅读技巧。
二、“重整教学资源",即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进行基础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看,即便是面对最喜欢的古诗词部分,也会产生审美疲倦;即便是上一节课群情激昂,也会出现深感疲倦的结果。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课堂资源安排不合理。目前,大部分教师自认为非常熟悉学生群体的学习心理,并不会花太多心思去整理资源,也不会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只是固定的在一定时间内传播理论知识。此时,学生只有两种选择:第一,被动接受。第二,主动寻求改变。当然,从积极成长的角度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主动改变自身。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主动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比如,教师可以搜集课外资料,铺开诗人和词人的人生轨迹,网罗一些课外的拓展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诗词里的思想感情。
三、"重编学习小组",即重编班级原有的小组完成教学任务
一般来说,每个班级都会安排一些学习小组,但是不同类型的课程也会有不同的建组原则。为了提升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语文课程及学习计划安排小组。比如说,在讲到第三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预习课文,也可以按照学习速度安排小组,还可以创建优等生与差等生组成的互帮互助小组。这样一来,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再塑生命的人》的时候,学生群体的预习进度就会大大提升,初步预习效果也会随之提高,语文课堂的总体授课效果明显上升。
结束语:根据这一课题的研究,全面实现"落实整体教学框架,展现理论知识本身的价值"的目标,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生活和生命”之间的纽带,进一步将部编版教材引入学生素质综合发展计划中,与此同时,全面结合现代教学资源,寻找语文课堂效益最大化发展助力因素,奏响“学的课堂”三重奏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