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波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第四中学,
摘要:当前,由于许多语文教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导致课程目标无法有效实现。从新课标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来看,该教材大幅度地增加了语文诗歌选文的比重,特别是还增设了“梳理探究”板块的学习。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在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让学生在成长中可以自由的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培养他们保持优秀的道德文化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充分展现新时代的青少年独特的风貌。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一、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文化被现代化信息所取代,国人开始跟随西方潮流,导致我国的青少年丢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把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中,让高校学生从语文课堂上来了解传统文化,并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新课标对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的新目标。高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有责任与义务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传统文化中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雄心壮志等正能量且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把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对抵御外来文化的侵扰十分有利。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文化大多以古诗词、文言文、寓言故事、传统佳节、历史人物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学生的课本上等等。学生在课堂上,相对枯燥的文字语言,学生对富有故事情节、感情色彩的课堂内容更加感兴趣,学生可以通过文章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以及远大的志向。学生通过文章跟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索欲,进而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问题
(一)教师层面
高中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学习古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把高考容易考到的古诗词相关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之后,则要求学生对古诗词和文言文进行全文背诵。由此导致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对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完全不了解。同时,许多高中老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只是形式上的讲解一些翻译方法和一些基础的文化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古诗词形成的背景和作者创造出诗词时有着怎样的心境,忽略了学生的情感熏陶,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作者的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传递的文化精神。
(二)学生层面
1. 学生基础薄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都可以考出好成绩,则以考试为目的来开展教学内容,把高考所涉及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只会考试,没有真正理解语文科目学习的实质性目标,导致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价值、意义不完全了解。因此,现在高中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薄弱是存在的最为显著的一个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强化学生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2. 学生过度依赖工具书学习古文
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赏析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来进行学习的,但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原著版本,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没有注解的帮助,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现在的学生都是利用一些翻译工具来寻找答案,这也让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只要有不懂的字词句,就去翻看注解翻译,自己不愿意花时间去品读、理解。
三、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提升语文教师传统文化底蕴
1. 教师要广泛涉猎传统文化知识
高中语文老师在学校学习时,除了学习自己专业类的教学内容以外,还应围绕自己的专业向外扩展,这样才有利于以后在教育学生时,老师自身有足够的知识内涵。语文老师需要多看有关传统文化的古典文学作品等等,如古代诗词、古代散文集、历史著作等等。
2. 教师要能够美读美感
在语文学习中,朗读是一项基本技能。教师在朗读课文时,不仅需要了解的文章的节奏和音乐美,还需要全面把握好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在朗读过程中需要增强一定的话语流畅性。然而,老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可以充满感情地进行朗读文学作品,给学生做好榜样的同时,老师以动听的声音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产生兴趣。与此同时,老师还应具备欣赏传统文化的美感,能从传统文化中感受古典文学的美。只有老师拥有了发现美的本领,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并可以用心去领悟、鉴赏、课文中的文学之美。
(二)以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1. 以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
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要群体,老师应把学生放在首位,把自己的教学作为辅助力量,进而推动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因此。老师在备课时,需要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然后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教案。例如,老师可以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整合相关知识,进而设计出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或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当然,老师设计的问题首先需要具有代表性,并涵盖主要的知识内容;其次,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才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再次,老师设计的问题应贴近生活并具有趣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问题不能过于死板,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进行延展性的思考。
2. 组织小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拓展信息空间
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大多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但是,讲解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深奥,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足,那么,老师很难全面性地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因此,老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协同合作,一起收集、整理、讨论并归纳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老师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换信息资料,进而开拓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信息空间。
四、 结论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知识,对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蕴藏着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常文侠.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352.
[2]赵宇鹏.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31):13+90.
[3]尚伟.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