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平 (中共小金县委党校 四川 阿坝 624200)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7-056-02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规矩”作为一条红线,规定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
一、深刻领悟守规矩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规矩的含义
在古代传说中,女娲执规、伏羲执矩,即圆规和角尺,寓指想要画出足够圆润和方正的图案,必须拥有这两种工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礼”就是指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历史中很多的“家训”、“学规”都是一些礼仪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5000年的历史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意蕴着无论对于一个家庭,还是一个社会,人与人交往都需要有行为准则和良好的秩序标准。
(二)革命战争年代政治规矩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党的二大制定的《党章》规定:“凡一个革命的党,若是缺少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与训练,那就只有革命的愿望,便不能够有力量做革命的运动。”这说明党必须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才有战斗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解放前夕,中共中央机关迁移至西柏坡,毛泽东定下了:“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大力提倡和坚持下,这几条规矩已经成为共产党人持之遵守的行为规矩。
(三)“文化大革命”对规矩的破坏
文革大革命时期,党的纪律和规矩遭到了破坏,如在八大《党章》中规定的全体党员要遵守党章和国家法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等在九大《党章》中就被废除,同时也正式取消纪律检查机关。在十大《党章》的总纲部分还特别倡导“全党同志要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这实际上是助长了无组织、无纪律思潮的蔓延,导致局面混乱。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道德、文化基础遭到破坏,致使党的纪律遭到严重践踏。
(四)改革开放后党的优良传统和党的纪律建设得以恢复与重新规定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十二大以来,党中央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把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之后的历次党章修订中,对党的纪律建设都高度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加强作风建设,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有效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的蔓延。
二、当前强调严守政治规矩的现实紧迫性
近年来,在党中央硬规矩的约束下,绝大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转作风,进一步增强了规矩意识。但仍有部分干部不守规矩,最终出问题、犯错误、入囚笼。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在严守政治规矩方面,面临着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丢掉了政治信仰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思想多元、价值观念多变,尤其受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少数党员干部存在对党在原则问题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政治问题方面公开发表反对意见,口无遮拦,毫无顾忌。
(二)破坏党的团结统一,拉帮结派不可小嘘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的君子之交,中国共产党的《党章》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党的干部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这些传统和主张都应是党员领导干部应遵守的基本规矩和纪律。但现在党内某些人,把权力当私产,大搞排行站队、搞小圈子、山头主义,整天琢磨拉关系、抱大腿,为此不惜突破政治规矩、踩红线。
(三)组织纪律淡泊,自由主义浅见苗头
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指出:“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当前全党肩负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唯我独尊、凌驾于组织之上,只想让别人守纪律、讲规矩,对自己则采取实用主义,有利就支持、不利或打折扣,有令不执行、有禁不制止;有的做事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报告的不报告,进不了言、容不了他人的批评见解;有的把分管部门当作“个人王国”,想怎么决策就怎么决策,视党的组织制度、组织原则为“稻草人”和“橡皮泥”。
(四)原则性不强,“生活圈”、“工作圈”模糊
中国社会因亲缘、地缘关系而结成的“熟人社会”文化一旦浸透到党内和官场中,就会变成只讲感情,不讲原则和规矩的“圈子文化”。当前,在查处的一些高级别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中,出现“秘书帮”、“石油帮”、“家族腐败”等现象,表明“圈子文化”在官场上大行其道,只为圈内人的利益服务。“圈子文化”实质就是党内宗派主义的一种表现,公私不分,把公权力当作回报私情的工具,情大于法,利压倒法,为谋取私利而罔顾国法。
三、严守政治规矩,净化政治生态途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强调讲规矩必须做到“五个必须”,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努力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
(一)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理念,养成在法治思维下从政习惯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法律信仰,主动以法治思维看待问题,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促使法治理念变成自觉行动。一要提高法治素养。把党纪国法学习作为第一需求,全面深入学习领会法律知识、法治理论,把以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作为政治责任、施政习惯,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二要自觉遵纪守规。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不搞特殊、不搞特权、不搞潜规则,切实做到言必合法、行必守规。三要切实依法用权。领导干部带头守法用法,关键看能否处理好权和法的关系,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领导干部依法用权,必须坚持以法律规范作为行使权力的依据、履行职责的准绳,做到权力面前不滥用、义务面前不逃避。
(二)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政治智慧,养成在监督下从政习惯
权力必须要有监督机制,让笼子关住权力。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积极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一要主动接受组织监督。全面落实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重要情况通报、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等监督制度,诚布公地报告自身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积极参加民主生活会,主动听取不同意见、不同声音。二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领导干部应经常深入基层,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对群众的批评意见,切实改进。三要主动接受舆论监督。领导干部应把“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都放在阳光下,从容面对网络等媒体监督,广开舆论监督大门,切实以舆论为镜,打量自己、端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树立抵御诱惑的政治定力,养成在诱惑下守节从政习惯
世上最难管的是自己管自己,贵在自觉、难在自律。一个人信仰一旦形成,其兴趣爱好、愿望、情感等就会集中到统一思维或方向上,形成强大的心理定力。一要志存高远。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不计较个人得失、能进能退、能上能下、对上对下一样,把全部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二要守住底线。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坚持自警、自醒、自励,慎独、慎始、慎微,始终在敬畏中为党和人民执好政、掌好舵、用好权。三要警钟长鸣。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始终与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还要在生活小节上严格自律,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志趣情操,同时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牟取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