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奕丝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中学 福建晋江 362200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作为教师的我们可能也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因此,如何高效地在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是需要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生物这一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往往不被重视,并且讲授方式基本上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所以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果不太好。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接下来,我将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谈谈信息技术如何高效地在初中生物课堂进行应用。
关键词:感官刺激, 发散思维, 虚拟实验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生物是一门新接触的学科,加上教师和学生不够重视,学生在学习初期难免有畏难情绪。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一种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中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只有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大放光彩。
一、刺激学生感官,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种情况很影响教学效率。这时就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外力,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关注点始终在教师讲授的知识上。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便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增强他们求知欲的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以《认识生物》这一部分的讲解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课的内容比较宏观,仅仅靠教师讲授不能完全展开,导致这一部分教学很难进行,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优质的网课。首先,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播放一些含有很多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并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接着,我们为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视频中哪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鼓励学生总结生物有哪些特征,这时学生可能会说:"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在学生总结结束以后,教师再进行相应的补充。所以,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弥补生物课堂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课堂容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通过刺激学生感官,调动课堂氛围。
二、发散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的知识储备中生发出大量信息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深层含义,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我们以《人的由来》这一部分的内容讲解为例,谈谈初中生物课堂如何发散学生思维。首先,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有关人类进化的视频,通过观看,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疑问;然后,教师可以先不着急为学生讲课,为学生设置几个问题:"人类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态和使用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现代类人猿和人类有哪些异同点?人类在进化历程的各个阶段有什么不同点?"通过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最后,当学生对这几个问题回答差不多之后,我们再为学生讲解基本知识。所以,通过信息技术,发散学生思维,再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既解决了课堂问题,又提高了课堂效果。
三、虚拟实验促教学
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一大特色,教师往往能够通过实验来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性生物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但是,在这些实验当中存在部分生物实验是当前学生不能够亲身参与操作的,当面对这些实验时,如果教师采用传统讲述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解读,那么难免会降低学生学习生物实验的兴趣,致使生物实验教学效率低下。而网络视频教学资源的出现,能够帮助生物教师构建虚拟的生物实验室,促进教师进行生物实验的教学。
例如,在进行《植株的生长》这节课的教学中,但是由于学生的基本生物室操作技能薄弱,而且进行《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情况》这个实验所需要耗费的时间较长,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自参与该实验的操作,那么难免会造成实验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而网络视频教学资源能够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进行《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情况》这个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将课下收集到的实验视频投放给学生,能够使学生在短暂的视频中了解该实验的操作流程,以及最终的实验成果。显而易见,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视频教学资源构建虚拟的实验室,在不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实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让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弥补日常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提高生物成绩,进而构建高效的初中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侯瑞. 教学视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8.
[2]马伟琴. 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D].石河子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