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6月11期上   作者:黄镇
[导读]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环境工作的重点,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心的重点问题,生态环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的生活与生存,因此,应该得到每一个的重视。

4414231984041XXXX6    黄镇

摘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环境工作的重点,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心的重点问题,生态环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的生活与生存,因此,应该得到每一个的重视。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更加精准、快速。本文主要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意义、问题进行简述,并在此技术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环境保护
        所谓的物联网主要是将相应的定位系统、传感器等设施设置在桥梁、房屋建筑、工厂等需要进行检测的位置,利用这些检测设施能够实现对现场数据信息的有效采集,并通过网络将这些数据信息传输到监测中心,能够有效实现对相应设施的实时监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保证数据的有效性、真实性、可靠性。
        1、生态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意义
        生态环境监测行业针对的对象即生态环境,环境问题本身是及其复杂的问题,自古以来人都无法盛天,人类社会在自然环境面前是务必渺小的,由此从理论上得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也是非常复杂的,从千百年的实践过程中也验证了上述观点。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技术含量非常高,该系统的架构是以较高的技术手段和较好的设备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或者这些技术和设备达不到系统要求,则会导致该系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检测出来的数据也达不到数量级要求,同时也不可能具备应用级别的准确性。
        在物联网技术没有应用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之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完全由人工完成。检测人员对某一区域进行检测之后,短期内很难再进行二次检测,更别提实现实时检测的目的。如此一来,一旦该区域发生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事件、化工泄露事件、人为破坏事件等,人工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便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应急处理作用。另外人工检测工作过程存在误操作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降低,无法为检测系统提供有效的分析参数。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之后,上述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以机器代替人工,可以实现系统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监测,同时还能拓展检测参数,将以前人工检测无法检测的对象一并归纳到检测对象库中,使得检测结果更加科学、全面,也为检测系统进一步分析环境问题提供了依据,并及时调整环境应急处理方案,极大地降低了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
        2.物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2.1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管理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生态环境监测方式往往是通过人工采样的方式完成和实现,这难以实现长期对环境的监测和远程的实时监控,采用这种传统的人工采样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工作量较大,在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难题。物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应用的过程中虽然有着良好的效果,可有效的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和精确度,但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管理体系还存在许多缺陷,这严重地限制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效果。在环保物联网系统中的监测数据管理平台缺乏统一的构建标准,在数据信息管理方面缺乏规范化文本,难以实现多个系统数据资源的共享,所以,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相关数据难以有效的整合和应用,这严重的阻碍了环保物联网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2.2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不全面
        物联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从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实际情况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会受到监测点和布点区域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分别是水环境、污染源、气环境等,并且对于这三种环境的监控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还比较片面,所以,只能够实现对指定区域环境的监测。


其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只能够实现对指定区域排污末端进行监测,在对其进行全程监测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难以针对相应的问题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從而导致难以保证环保物联网监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3 环境监控项目不完整
        经过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在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监测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空气湿度、空气温度以及其他因素极可能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主要是因为环保物联网技术水平仍比较低,环保物联网监测的范围和对象会受到许多因素限制,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监测不全面不完整,难以实现对重金属、辐射源和噪声的有效实时监控。
        3、物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对策
        生态环境监测问题备受各个国家关注,只有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效果,才能够有效的提升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水平,每个国家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监测的研究力度,主要是为了实现对环境状态的有效全面监测,从而提升环保的有效性。环保物联网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提高环保物联网空气监控能力
        在现阶段,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的进步和水平的提升,空气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在监控政策设计和制定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空气的监控力度,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监督政策,从而实现不断提升环保物联网空气监控效果和能力,并不断的扩大环保物联网的监控范围。与其他污染相比,空气污染源非常多,并且治理难度比较高,因此在监控政策适应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污染采用协同监控的方式,从而达到提升环保物联网监控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目的,是监控数据能在各个系统中共享,从而提升空气污染治理效果。例如,针对PM2.5空气污染问题,应根据其污染产生来源和含量科学合理的制定相应的监控策略,并且污染程度较重的地区进行联合治理,并设计出科学合理新型的监测机制,从而实现对空气污染的系统性监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的对空气污染预警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
        3.2构建环保物联网地表水监测系统
        构建环保物联网地表水监测系统是实现对不同地区地表水量监控的有效途径。在地表水监测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的结合地表水监测的相关数据以及一些所要监测地区的地表水参数,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对相邻河流水流情况的监督和治理。除此之外,监控的内容和范围应当不断的扩大,应对水流中的重金属、辐射源等进行监测,进而保证和提升环保物联网监测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效性。
        3.3构建环保物联网的统一共享平台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环保物联网的监测水平和效果,促进环保物联网的发展,则必须要构建出科学合理完善的环保物联网统一共享平台,使生态环境监测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共享,使人们深入的了解环境污染问题,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全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通过环保物联网统一共享平台的构建可实现对数据和信息的审核、分析和处理,从而设计出与之对应的预警系统,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以保证物联网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4、结语
        物联网技术被推广应用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治理效果,有效的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治理的水平。采用物联网技术生态环境监测成本较低、环境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突破了许多环境保护监测难题,有着重要的创新意义,并且仍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史雷萌,谢云,施啸.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建筑工地远程环境监测系统[J].物联网技术,2019,9(12):64-65+67.
[2]刘向举,刘丽娜.基于物联网的室内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32(03):37-39+42.
[3]黎贞发,王铁,宫志宏,李宁.基于物联网的日光温室低温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及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04):229-2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