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效率——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差异化发展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期   作者:汪羊城
[导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评
        汪羊城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关学区  甘肃武山741300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与发展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中以学生获取标准式固定答案为教学最终目标的固化思维模式,转而以实践为核心导向、以知识探索为基本特征,力求达到帮助学生舒缓学习压力、提高教学成效的目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相关经验总结,总结相关理论,旨在探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差异化教学发展模式对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教学;核心素养;效率提升;差异化发展
        引言:当前发展阶段,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蕴含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成长为一个会学习、有担当、敢实践、求创新的新型人才,同时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健康生活态度。因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在这一基本框架体系的指导下,开展一场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具有差异化特征的探索性教学计划。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过程,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摸清情况,因类施教
        道德与法治地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除了要灌输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念,在早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走一条正确、光明的人生道路。在进行具体的学生教学工作中,首要的任务是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细致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情况,了解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接受能力,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疑虑,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症入手,有条不紊地开展有目标、有计划的教学工作。
        因此,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制定教学应对策略,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如在七年级上册《成长的节拍》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刚升入初中阶段的生活学习这一问题,以开展课堂讨论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并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全面的认知自我,正确的对待自我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接纳自身存在的不足,做出提升发展自我的计划,并以自我完善作为初中学习阶段的一个初步节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得基本情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因类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引导和鼓励。
        二、设立目标,多样发展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应当明确教学的基本目标,即通过开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合理的学习目标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当采取阶段性提升的方式方法,保证学生在每一个学习节点,都能达到相应的发展要求,而非仅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只重视学习成果而忽视学习过程的方法和思维,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能力的更快提升。组织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其目标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实践,帮助学生激发更多的潜力,收获更多惊喜。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中,应当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目标和理想,帮助学生明确,人生应当是多样且多可能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这一课程教学中,结合其教学目标,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爱国主义主题的社会活动、参加志愿者义务劳动等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放自己的视野,通过与他人、与社会的接触,形成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发展观念,活出属于自己的闪光人生。
        三、多向评估,阶段提升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各个阶段中,应当形成自我评价、总结反思的良好机制,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各个节点,形成一套总结和反思的学习模式,及时总结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和优化改进的策略。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定期总结及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其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发现自身及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教学思路的调整和改进;对学生而言,阶段性总结、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其梳理和巩固既往学习的知识要点,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漏洞、思想认知上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并加以弥补。
        因此,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双方之间,应该注重对自身的评价,建立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发现双方存在的问题,互相督促进行补足。如在学习《情绪的管理》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师生交流,互相总结自己在情绪表达时的特点和习惯,在产生负面情绪时对他人的影响,认识自身在情绪表达和处理负面情绪时对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通过交流解除误解,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纠正,提升自我的同时,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结语:素质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减负减压的前提下,全面发展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挑战,而开展道德与法治差异化的教学发展模式,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有条不紊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但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当注重因才、因情况具体施教,并采用阶段性总结评价的方式,保证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康继武.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8):10-11.
        [2]陈晓晨.巧设情境,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低年段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3):153-155.
        [3]陈甜甜,张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课堂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166.
        [4]王剑.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差异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