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试分析高职《护理心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渗透对策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期   作者:付佳
[导读]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于医疗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付佳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锡林郭勒 026000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于医疗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职业素养的发展更为重视。《护理心理》课程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课程,具有思政教育色彩,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以及临床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高职护理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把握《护理心理》课程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将思政教育渗透于《护理心理》课程,以改变学生能力发展结构、深化教学效果,促使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紧密结合。
        关键词:高职;《护理心理》课程;思政教育 ;渗透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九大再次基于此号召“学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鲜明的要求,也再次重申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护理专业是高职学校的重要专业,承担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为担负该责任,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率、输送率。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把握学科特点,将思政教育渗透其中。文章将以高职护理心理这一基础课程为例,把握该学科特点,探析思政教育渗透对策。
        
        一、深化认识,思政理念融于《护理心理》课程教学设计
        上述我们也提到,思政理念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理念。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必须要深化教学认识,要在思政理念的深入认识下以其为教育指导,进行《护理心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工作,为后续的深度教学做好铺垫。
        首先教师必须确保《护理心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之间能够达成高度一致的关系。《护理心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开展课程教学中优化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引导护士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满足病人心理需要。这一教学目标恰好与培养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建设者的育人目标一致,也属于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教师有效把握二者联系,从目标上确定教育大方向,开展后续工作;
        其次教师必须改变《护理心理》课程的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即改变重技术学习、忽视心理教育的教育现状。要坚持新课改下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开展学科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在《护理心理》课程学习中实现认知活动、情感活动的统一,在坚持落实思政教育中进行教学设计工作。
        二、找寻连接,挖掘《护理心理》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之所以强调在《护理心理》课程中渗透开展思政教育,是因为二者不仅从育人目标、课程目标上相契合,更是因为课程中的诸多教育内容都具有思政教育色彩。因此高职护理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把握护理心理学课程特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适当地进行补充教学,从而找准思政教育与《护理心理》课程之间的联系。
        在分析《护理心理》课程教材内容时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显性或隐性的思政教育内容。例如教材中所提到护士职业心理素质主要是指护士职业群体在参与工作时心理的表现以及心理稳定的特征,其中包括智力素质、情绪素质、人格素质等多个内容。而这些内容恰好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背后有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色彩。如敬业是提高护士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诚信是护士人格素质的基本需要等。

因此教师应当深入分析教材,有效挖掘资源,找准渗透切入点,将课程资源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合二为一。
        三、关注现实,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发展针对教育
        《护理心理》课程是一个具有动态性特征的课程,它不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要想深化其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握住其动态性特征。一方面要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做教学的延伸性补充,另一方面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
        社会在动态发展,各种与医学相关联的社会时事出现。如突发的疫情、如流行性感冒的防护等。教师应当将这些作为案例引入到《护理心理》课程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示范性讲解。让学生能够在剖析相关的案例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职责,明白自己的工作,从而在有理有据中实现对学生心理、职业道德的双向教育。
        学生在参与护理专业课程学习或者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学生对自我存在否定情绪,如有的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偏颇等。当学生出现这些程度的问题时,教师就要“对症下药”的结合《护理心理》课程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解决学生的学习、工作疑惑,让学生能够在积极心理的驱使下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专业学习与工作中。
        四、创新教法,采取有效手段深化学生学习体验
        为了提高思政教育在《护理心理》课程教育教学课堂的渗透有效性,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就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不要“一成不变”的实施课程教学,让学生在被动的境地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而应当结合教育发展下所衍生的新式教学方法来进行课程教学,目的就是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为思政教育的渗透“助力”。
        多种多样的新式方法都能够满足高职《护理心理》课程教师的这一教学需要,例如小组合作、情景模拟、任务驱动、案例讲解等。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思政教育目标进行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深化教育效果。
        譬如单纯的在《护理心理》课堂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传递,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但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学生小组,让学生们针对某一案例进行自我想法的分享与辩论。这样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公,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不再停留在表面层次,学生在沟通之中实现了心灵的润泽与知识的对接,思政教育自然比生硬传递而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五、有效融合,结合辩证思维教育有效推进教学
        纵观《护理心理》课程,其中渗透着明显的唯物辩证法。如在学习过程中患者的各因素不同,面对相同的健康问题,会折射出不同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理工作人员能够在参与工作的过程中了解患者心理特点,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满足患者的年龄需要,这恰好是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因此在开展《护理心理》课程教学时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够在参与课程学习中学会把握患者的共性心理规律,在解决共性化心理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心理规律的认识、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在创新工作中解决个性化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把握护理心理这一门护理专业基础课程,要坚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对策,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融合发展,进而深化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鞠晓红,张晓宇.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该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3):114-115.
[2]萧家芳.“课程思政”理念下《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探索[J].决策探索(下),2019(08):1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