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飞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中存在的重要品质特征,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阶段属于比较重要的培养教学目标之一,本文结合当前高职思政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学策略,期望通过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的总结与完善,不断提升高职思政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想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与进步。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思政教育;融合教学;教学培养
前言:高职院校作为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教学场所,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工作发展期间快速适应社会环境与工作需求,高职思政教育课程作为教育发展期间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意识与精神目标,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真刻苦、专注上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思想品格。
1、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意义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各行业中专业人才的坚持与创新,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已经开始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培训课程内容。但学生想要在未来工作岗位与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能力,不仅需要学生具有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思想道德素养,也需要具有端正的就业态度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是教育时期创新发展的重要改革,也是高职教学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与就业工作态度的重要教学措施。受时代发展影响,多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经受过过多的生活困难与波折,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也能够利用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与爱岗敬业的思想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工作学习发展期间,收获更高更好的发展成就与工作成果[1]。
2、高职思政教育发展现状
就目前高职教育情况来说,思政教育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一方面,学生本身的差异性较大,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保障课程教学效果,一些教师会为了迎合学生,采用一些简单的课程教学方式,缺乏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引导与建设,导致多数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并没有感受到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与责任状态。学生初次步入社会接触与工作岗位相关的信息内容,虽然高职校园环境相对于社会环境比较温馨、舒适,但是严峻的行业发展竞争依旧会让一部分学生感受到了未来生活的紧迫感与压力感,也让一部分缺乏自主管理能力与坚定责任意识的学生开始选择放飞自我,矛盾的思想行为意识与学习观念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工作状态,不合理的学习心态与发展思想也会限制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学生快速融入社会环境与工作岗位[2]。
3、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
3.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渗透工匠精神思想
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期间,树立清晰的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与学习水平合理创新改革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建立工匠精神思想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观念,有助于学生未来学习与工作期间,掌握正确的思想行为意识与职业素养。首先,根据学生主修的专业课程内容,了解学生的行业发展现状与工作岗位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合理的教学计划创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成长与思想观念建立,清晰学生的未来就业创新方向;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学习主体意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教师的鼓励与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期间,除了培养学生必要的思想价值观念与行为意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不能单单依靠课程知识讲解与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发展需求,适当为学生进行课程拓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感受到职业发展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3];最后,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相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比较有利于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实际需求与工作态度。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技术与前沿的行业发展变化,帮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实际工作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机会,带领学生参观工厂、车间等工作岗位,引导学生真实感受基层工作的辛苦。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真实的行业纪律片或者企业技术宣传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前景与工作能力需求条件。
3.2创设丰富教学情境,营造工匠精神学习氛围
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虽然校园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差较大,但是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岗位工作的实际职业能力需求。工匠精神与课程叫需内容的融合不仅需要关注实践理论知识,也需要关注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能够利用实践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感受工作能力的重要性。例如: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学习任务主题可以设定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实际意义,针对一些学习方向比较迷茫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项目为中心开展学习计划;其次,利用小组间竞技比赛的形式,验收各小组成员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于工匠精神描述比较贴切的小组,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肯定与支持;针对学生工匠精神描述不清晰或者体会不深刻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体会的基础上,为学生讲解工匠精神在工作岗位与发展需求期间的主要体现形式,在有效纠正学生学习理解方向的同时,也能够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与有效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职能素养。
结束语
工匠精神一直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之一,在未来社会发展期间,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能够奠定学生扎实的职业能力基础,也能够利用教学计划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我国各行业发展水平与人才团队职业素。,通过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有效融合与创新,不仅能够有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也能够利用教学计划的改革与创新,发挥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学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妤.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探讨[J]. 锋绘, 2019(8):220-220.
[2] 鹿鸣.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探讨[J]. 学园, 2018(25).
[3] 赵爽. 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探讨[J]. 青春岁月, 2018, (26)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