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体现的价值观及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期   作者:吴长文
[导读] 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
       吴长文
        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鸿铭第二小学  410034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地球因有着多种多样的生物而焕发着勃勃生机。正当人类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这已经引起了许多物种正在以骇人的速度从地球消失,生物多样性面临着极大地威胁。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想象的脆弱,当它受到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一节的教学,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保护生态多样性,避免生态灾难成为每位学生需密切关注的课题,并把这个问题同人类自身的安危联系在一起。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热门话题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深入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能更好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教材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两个方面展开。
1直接价值
        直接价值指的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经济效益的、可直接计量的价值。与生物资源直接使用与满足有关。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例如植物的果实、种子等可直接作为食物或作为治疗疾病的药材,棉花、麻、木材等可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简单来说,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联。没有了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的生活和生存也将受到威胁。
2间接价值
        间接价值指的是一切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非消费性使用的、选择的、存在的、科学的价值。(1)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CO2和产生O2,维持着地球上大气成分相对稳定的同时,并将太阳能储存起来,从而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能量流的来源,为绝大多数物种的生存提供能量基础;此外,生物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虽然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千变万化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造就了雄伟秀丽的名山大川,创造出了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美景,陶冶了情操,美化了生活,给人带来快乐幸福感,甚至还激发了人们文艺创作的灵感。(3)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价值。如袁隆平利用在海南发现的“雄性不育系”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美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的野生大豆培育出的抗大豆萎黄病的高产大豆等,都离不开自然界生物的已有基因。可以说,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禽家畜新品种的基因宝库。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观的教学策略
1基于“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与学中实现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双主体互动式教育是指教育具有双主体性,而教育的双主体性及其两者的协同由于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的两极实体均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因此,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的学习中,若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首先就会对过多的举例而产生疲劳感,其次也无法在学生思维意识的底层形成生物多样性与其生活实践有多少关联性。基于“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组织、主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遵循民主性原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搜集资料,积极探讨,大胆创新,畅所欲言,以提高课堂的积极性。如在人与生物、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的探讨活动中,首先通过开展小组内话题讨论,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实例,给予每位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接着组内评价并总结观点,小组间进行课堂辩论,引发质疑。最后,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即人类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和其他生物一样都必须生活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之中,从而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认同。
2利用“情感认同”,在真实情境中升华情感。
        成功的教学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教师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起着信号、感染和激励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在观看《可可西里》片段中,在背景音乐的烘托、声情并茂的讲述下,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目睹了一只藏羚羊的悲惨遭遇,被巡山队员们为保护藏羚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无畏精神所感染,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在情境中发生共鸣。偷猎分子猎杀藏羚羊会造成什么后果?巡山队员们为什么誓死保护藏羚羊?学生头脑中已经对猎人行为的善恶、好坏、应该不应该,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这些使学生形成正确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积极关注藏羚羊的命运,进一步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埋下伏笔。
3立足实践,让知识有效转化为能力。
        情感体验不是单纯的一过性的情感刺激,而是如何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行为的原动力。一方面,教师要借助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学生懂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如何判断和处理道德上的善恶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鼓励、帮助和指导他们使自己的丰富情感与日常生活、课外活动中的行为、实践互相结合,调节自己行为,并能逐步将这种道德认识与判断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这是道德教育的任务,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质。因此,在课后可安排学生调查家乡有哪些生物物种目前正受到哪些不良行为的威胁,并结合实际写一篇保护家乡生物多样性的倡议书。
        人类作为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参与构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也必将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这些价值观念只有在教学中获得学生的认同,才能使学生共同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列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学习科学的价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