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期   作者:蔡燕玲
[导读] 语文学科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蕴含各种故事、人物、精神,容纳着
        蔡燕玲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水口镇龙源学校516001
        摘要:语文学科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蕴含各种故事、人物、精神,容纳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画面。但由于它由文字堆砌,加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其教学有效性并不高,学生参与积极性较差,值得语文教师深入思考。为化“低效”为“高效”,化“单一”为“多元”,文章将结合教学实践探析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以转变小学语文课堂现状,建构灵动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途径

        小学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黄金时期,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倘若不能在该阶段得到有效提升,很容易影响学生后续的深度学习,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但由于该阶段学生好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加之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导致语文教学“高开低走”,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1]。
        要想纠正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就必须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采取有效的途径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激活沉闷课堂,焕发学习活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让一节课变得活泼生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焕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激活原本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导入环节下“功夫”。这里所说的导入环节分为两个内容。
        1.课前三分钟,“预热”
    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好玩好动,一下课就好像牧场放了羊,孩子们嬉笑打闹,十分快乐[2]。这也导致他们在上课时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注意力分散。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三分钟恰到好处的预热,利用播放音乐或者板书的形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由喧闹慢慢转移到了安静中,学生的心态趋于平静,后续的语文教学活动才能够顺利开展。
        2.导入五分钟,“引思”
        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要根据本节课语文教学的内容合理设计导入方法。可以采用温故知新法、游戏法、情境创设等多种方法,但目的是激趣,引思。即设计悬念,引出后续的语文知识。这是导入环节的作用,也是导入环节的目的[2]。
        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柳树醒了》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设计一个游戏小活动,要求学生们将自己眼中看到的春天,鼻子闻到的春天、耳朵听到的春天说出来,学生们想象力发散,大家纷纷说着属于自己的春天,这时教师板书,柳树()了,询问学生,“你眼中春天的柳树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柳树醒了”课文教学。
        二、创新教学,关注学生体验,深入语文知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具象思维牵引,抽象思维发展不健全。这也决定了学生在接受新鲜事实物时更青睐于色彩鲜明、动画直观的学习内容。因此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尽可能的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利用教辅工具,实现“化静为动”。在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的主人公地位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深入语文只是学习[3]。
        当然新课改下多种多样的新式教学方法以及新是教学工具出现,这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时应当最优搭配。
        如在学习二年级《赠汪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李白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感受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情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李白乘舟图,同时配上舒缓的、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仿若成为了作者本人,与作者的内心情感有效对接,从而领悟作者情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再如在开展《我家跨上上了“信息高速路”》课文教学时,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人公地位,同时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沟通交流的舞台,真正的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3]。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根据课文重难点设计小组讨论完成的任务,如
        问题一:小组讨论,什么是“信息高速路”?
        问题二:“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是什么意思?
        问题三:“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有什么作用?
        三个问题层层推进,学生们能够发动自己的思考,深入阅读文本,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既深化了学生的课文学习,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人角色,让学生在有效体验中更进一步感受语文的趣味与奇妙。
        三、留白艺术,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想象空间
        留白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能够在应用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想象力。恰到好处的留白能够让语文课堂产生艺术美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4]。因此教师要注重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创设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如在进行人教版《嫦娥奔月》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文最后提出一个可思考性的疑问,让学生们想一想“嫦娥在月亮上如何生活?”。这样的提问十分有趣,且延伸了课文学习。教师巧妙地利用文章情节的留白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并且锻炼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在课后仍旧意犹未尽,思考教师的问题,教学有效性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也十分可观。
        四、思维导图,梳理学生思绪,构建整体框架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大多是一上课就开始讲解新课,虽然会布置学生的预习工作,但预习效果从不检查。这样虽然保障了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知识的教学,但却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学生的头脑中没有整节课的学习框架,语文思维也会在教师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逐渐讲话。因此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新型教学理念来辅助开展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建构属于自己的语文知识架构。这样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够实现语文课堂的教学优化。
        如在进行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课文教学时,几乎所有学生在课下都已经阅读过了这篇文章,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根据自己的来制定自己的思维框导图。由于小学生年级较小,制作思维导图的能力不足,教师可以先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导图的框架,见图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活动进行框架的资料补充。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确保学生脑海中故事的整体结构完整,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主动性学习活动。
        
        
        
        
        
        
        
        
        

        五、教学反思,建构第二课堂,及时查漏补缺
        教师应当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时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够指引语文教师及时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同时有效的反思也能够让教师找寻到语文教学的课堂重点,及时的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做重点指导。教师应当定期按课时、学期来进行教学反思,并且撰写反思记录,以留作教学资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也不再单纯的是教师。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建立网上语文教学“云课堂”。在云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地上传相关的语文课件、教学资源,通过后台查看学生学习时长和频次的方式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且在网络线上教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亲密,学生能够及时就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寻求教师的帮助。非面对面的形式拉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做教学指导,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就不能“闭关锁国”,要勇于改革,改革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满足学生的“胃口”,要贴合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有效教学的课堂,课堂才能够实现低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克玲.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09):25-25
[2]牟聪聪.新课改要求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J].文教资料,2019(13):74-75
[3]赵卫云.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与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3):81-82
[4]魏艳丽.多途径波动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之弦[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8(07):94-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