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表现出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期助力国企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和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
关键词:国有企业 档案管理 信息化建设
档案工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已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直接挂钩。为此,国有企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手段,积极探索数字化建设的道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一、国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一)新型科技产品的推广。“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国企档案管理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互联网+”使档案来源的边界越来越模糊,5G技术将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大数据改变着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人工智能为海量数据归档、利用提供手段,区块链技术在未来几年必将改变档案工作方式、方法。新技术是进一步把数字档案与实体档案相关联、单体数字档案向区域性数字档案转变的有力推手,拓宽了国企数字档案建设空间。
(二)公众信息权力的提升。信息权力指公众获取信息、使用信息设备的权力。当今社会,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空前加大,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过载和信息失真现象,但切实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公众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提升使用各种信息设备的能力。因此,公众信息权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档案的“神秘面纱”。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可以借助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社交媒体,撰写文本形成自媒体,公众既是信息的利用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
(三)国家政策层面的实践。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档案法,新增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专章,对电子档案的合法要件、地位和作用、安全管理要求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旨在推动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有针对性地建设档案专题数据库和档案开放平台,更好地服务企业改革发展。近几年,国家在数字化档案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国家档案局技术部牵头自2014年开展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研究,青岛市档案馆2015年启动智慧档案馆研究等预示电子档案时代的真正到来。
二、国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挑战
(一)国企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但在国企管理中尚未形成科学的档案信息整合系统,还存在大量的历史档案、图表、音频、视频等无法识别,需要技术的、人工的手段去解析等问题。同时,在“共享经济”的今天,任何国有企业都不可能闭门搞建设,只有进行行业内外沟通,才能使国有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在这种背景下,各个国有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建数据中心,还需适应资源共享大势,以共享为原则按照一定形式保存文件、图表、音频、视频等各类信息。在国企档案中,确保信息系统与数字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是当前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近年来,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实行无纸化办公、数字转型等政策背景下,我国也一直在努力推行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然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如电子档案存储介质的性能、质量良莠不齐,数据定期迁移、备份、检测常态机制还未形成;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与控制、保密与共享的矛盾也愈发突出;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对公司、人员、场所、档案实体、档案信息、数字化成果管理的安全风险犹存。网络安全、系统安全、信息安全仍是国企档案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档案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在各级数字档案建设与应用中,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应用人才的缺乏普遍存在。现有的国企档案管理人员存在普遍年龄偏大,专业性不强,人员流动性等现象。大部分国有企业由于现有档案管理员对信息化认知不足、对信息化相关操作不了解等原因无法建立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团队。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国企档案信息化建设,新时代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国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档案信息化理念,加大档案管理力度。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档案信息化新理念。一要树立开放观念,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实现档案信息共享化。二要树立信息观念,与时俱进,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思维方式。三要树立创新观念,要有超前意识,超前投入档案信息化实际工作。四要树立合作观念,结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加强与其他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国企档案管理人员应尽快树立起科学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理念,加大档案管理力度,以此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档案管理培训。“人”是做好档案管理的核心,档案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提升对国企档案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一要按照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高、工作责任心强的要求,引进高素养专业人才,充实到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二要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培训,不断更新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观念、知识结构,提升其业务能力。加强专业专项培训机制建设,确立复合型多层次的国企档案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三要切实落实好国有企业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关心档案管理人员的个人成长,以待遇留住人才,以激励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不断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确保档案信息化工作能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创新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知识服务水平。作为国有企业,部分档案信息的共享可以促进行业之间、子公司之间的经验互鉴,对企业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一要创新档案信息共享机制,建立集团共享文件夹。档案管理部门将获取的或者加工好的信息资源放在文件夹内,并按照不同的密级及保管期限对文件夹设置不同的查阅权限。二要积极开发档案APP,提升知识服务水平。深化和拓展档案利用服务,积极搭建集成化、自动化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等优势,将档案服务的边缘地位拉往中心地带,实现档案“即用即可得”。
(四)规范档案工作流程,促进档案安全建设。一要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档案工作流程。在档案收集、保存、管理和利用过程中,履行审批手续,并在档案整理、查阅、数化等过程进行视频监控,以确保档案安全。二要建立相关预警保护措施。加强网络系统安全评估,采用最前沿的技术手段给予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必要的防御,提高国有企业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三要建立健全网络检测机制。依靠高科技专业人员建立国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防火墙,同时引入隐蔽技术避免入侵者破坏监测系统,为计算机系统提供有效的响应时间,避免发生档案的数据损失,确保档案信息化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丁晓虹.关于新时期国企档案管理的几点探讨[J].档案学研究,2013(1).
[2]杨洁. 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尝试[J],山西建筑,2015(4).
[3]叶萍.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