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下“公民新闻”的发展及其利弊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8卷第9期   作者:施政
[导读] 文章从“公民新闻”的涵义发展着手,阐述了传统媒体背景下
        摘要: 文章从“公民新闻”的涵义发展着手,阐述了传统媒体背景下“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和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新闻”的不同涵义,着重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公民新闻”的利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公民新闻  新媒体  媒介融合  市场垄断
        
        1988年,老布什在与民主党人杜凯吉斯的竞选战中以“负面竞选术”赢得胜利。在竞选最后阶段,完全支持共和党的《华盛顿时报》,以造谣杜凯吉斯有家族遗传精神病,扭转了老布什将欲赴败的局势。这个事件成为美国盛行于今的“公共新闻运动”的导火索,也是学术界及业界汲汲探索“公民新闻”的最初源动力。
    一、“公民新闻”涵义发展概述
   (一)传统媒体背景下“为人民的新闻”
        公共新闻运动兴盛的前十年,“公民新闻”虽未形成清晰的概念,但已达到某些方面的共识。这十年,传统媒体正努力地实践“公民新闻”的核心理念,诸如,改变专业记者的工作方式,以实现“为人民”的专业理想。只有接近受众,才能知道受众需要什么。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国都市报类里大批“线人”、“爆料人”的诞生就得益于此。
        Arthur Charity认为,“公共新闻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对‘人’——报纸的读者或电波媒体的受众——的关注,将他们作为报道什么、如何报道的决定性来源。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公共领域应建立在公民自己达成协议的基础上,所以公共新闻记者已探索出让美国人自己塑造‘人民论坛’(National Debate)之道。”[]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公民新闻”的核心理念——“为人民”,减缓了“议程设置理论”对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咒骂”——主宰人民信息世界和构建虚拟环境的“罪魁祸首”。但是传统媒体有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又无法由它自身改进。
        1、传统媒介——话语垄断,被动响应
    传统媒体,一般所指就是报纸、广播、电视。
        报纸的出版经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广播、电视除大资金投入外,还需要专业的使用知识,如广播电台的发射接收,电视节目的剪辑制作。这些“物理特性”让个人“拥有”大众媒介变得不可能,以致“话语“被传统媒体垄断,甚至永远处于信息链的最末端。
        就中国而言,“爆料人”拓展了新闻线索的来源,但并没有参与新闻的制作过程(当然,就算“爆料人”想参与,也是不被传统媒体环境所允许的,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媒体人的职业标准,作为新闻把关人,事实选择还受诸多条件限制),新闻的个别事实仍在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精神下或去或留。而谈到“被动”一词,或许会想到读者信箱——纸媒与受众互动的专栏。互动存在,但是严重滞后,受众难不被动。
        2、传统媒体——媒体“富”,民主“穷”
    从萌发到兴盛,从少量到膨胀,传统媒体似乎不再是稀有物,但是受众的媒体接近权仍然得不到充分实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资本主义传播制度极其复杂,而民众对于民主的追逐脚步却没有因此停驻。从自由主义媒介理论到社会责任理论,再到民主参与理论,这些规范理论都掺杂了民众对于接近权的渴望。
    正如民主参与理论的提出背景一样,传媒界仍然面对“富媒体,穷民主”的尴尬境地。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这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下,一般民众接近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民主参与理论就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又缺乏可利用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
     因此,受到传统媒体自身局限性(对于民众而言,包括使用不便、无法接近等)的影响,传统媒体向民众下放部分近用权,这些尝试终究落入了尴尬境地。而此时的“公民新闻”只是专业新闻工作者所制作的“为人民的新闻”,这样的“公民新闻”仍然缺乏“民主”。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新闻”:“人民的新闻”
         新媒体,一般所指就是网络媒体(第四媒体)、手机媒体(第五媒体)等等。
        “媒介即讯息”,网络媒体的兴盛,引领传媒走向崭新的发展方向和全新的开拓领域。新兴的“第四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还建立了全新的传受关系。受众不再只是“五W”过程中的最后一环。BBS、博客、个人网站等传播形式的出现,让受众参与了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而从上可以看出:新媒体出现之前,媒体资源虽是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基数庞大的人口来说,民主的、均衡的媒介接近权却仍然很难在普通民众中实现。而在新媒体出现后,民众有了自己的发声平台。
        在1988年,德拉吉博客网率先向全世界传播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内幕。“2001年9.11事件期间,博客成为关于事件发展的最广泛的报道来源。而德拉吉博客网的访问量超过‘今日美国’网。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民主党和共和党都破天荒地给予‘博客记者’和专业媒体记者同等的待遇”。[]这是传媒界跨时代的时刻,而这一刻完全打破了新闻专业主义固定的模式——非专业新闻工作者首度获得新闻界的承认。
        新世纪初来,网络泡沫的破灭,媒体迎来了web2.0时代,于是网络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利用。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网络本身的特性。
        被称为“中国公民新闻第一人”的郭涛于2004年10月创办了CHINFEST,总部位于美国的亚利桑那州(ARIN),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公民新闻网站,也是中国内地即将大放异彩的一块上升空间——“公民参与的新闻网站”。以“自由”和“活力”为诉求的CHINFEST,标榜希望能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公民新闻网站,而目前可以算是中国内地表现出最符合“公民参与新闻”意义的一家网站。这里的公民参与新闻是希望通过集合众人的草根力量,将新闻议题传播出去,也就是面向世界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的读者提供中文新闻服务。

CHINFEST是完全由社会公众的力量和贡献来建立的独立公民新闻网站,公民提交的稿件不经任何加工处理,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公民是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呈现,包括瑕疵、拼写错误等等。这样的理念便是希望不经过滤加工的新闻,能呈现该网站的独立性,不同于主流媒体,以提供人们更多元和不同视角的观点。”
        CHINFEST的诞生,打破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固定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传播者和受众群体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在传播意义上还可以互换,实现了传播主体的重大改变。它的发展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这是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因为有了大众的参与和影响(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民主监督和鞭策),主流媒体(意指传统媒体)的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当将来,公民新闻让新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声音,这势必会带来新闻业的一场革命。
    在这一阶段里,“公民新闻”成就了新的意义,非专业记者成为了“公民新闻”的另一个主体。按照大部分理解就是指:“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或者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自此,公民不再只是“爆料人”,他们还参与了新闻的制作与传播。
     传统媒体面临了窘境,但幸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凭借无处不在的互联和便捷灵活的移动技术以及博客、聊天室的出现,那以改造传统媒体为主旨的公共新闻运动,已于2004年迈向一个新的阶段——“人民的新闻”,也就是新出现的“我们的媒体”的概念。这个时期,“公民新闻”的记者分为了两类:专业新闻工作者和非专业新闻工作者。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公民新闻”的利弊分析  
   (一)对“公民新闻”媒介环境层面的有利处
        21世纪初,在中国内地市场,“公民新闻”主要体现在博客上。大量的草根博客涌现,“草根们”发布所见、所想,从不同视角和不同领域,展现了自己对整个世界对整个社会或者是对某一个具体事件的观点。直至目前,中国公民新闻在网络媒体上主要的的呈现方式就是网络新闻即时评论、网络新闻评论专栏和网络论坛三种形式。
    可就算是在爆发期,博客的主要作用仍是发布网民的心灵感想和一些信息的共享,总体来说,博客在中国还没有“迸发”出多少新闻事件报道和传播的趋势。李松博士认为,“博客的出现,已经将互联网上的社会化媒体推进了一大步,公众人物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上形象。然而,博客上的形象仍然是化妆后的表演,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这样大的工作量对于博客作者成为很重的负担。”
        而现今纷纷开设的手机微博(互联网和通信网的结合产物)在这个层面上体现了进步,140个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个特点引发大量原创内容膨胀性地被生产出来。很多学者认为,微型博客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微博客草根性更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或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应该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特性和基本功能。” 这句话展现了媒介融合下新产物的新状态。正如,中电信推出天翼微博时的想法,以大学生作为主要目标受众,因为“微博是一种低门槛应用,能够很好容纳年轻人不完整、简短的沟通需要,符合快节奏、高速率的时代特征。如果说,博客是揭开了个性化、现场化的媒体时代序幕;那么微博作为门槛更低的使用方式,将会更快促进个人媒体的发展——微博将成为一个自我采集信息和分发信息的渠道,向世界展示自我和实现完全社会化的沟通。”
    手机微博的到来,使个人发布信息的环境相对宽松,“围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发表看法,短短几句却再一次将公民的呼声推向更远处。“公民新闻”由此将变得更具有草根性,而把新媒体时期下“人民的新闻”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二)对“公民新闻”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无利处
1、易引发内容同一化
   从微观层面说,摆在人们面前的还有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弊端。由于媒介融合的加剧,同一市场的不同类型媒介可能会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引发更多的同一性。因为,“公民新闻”的信息库是共享的,制作出来的新闻又可被参与融合的媒体所共用。这样的现象积累下去,你会发现在节省成本和缩短时间的同时,媒体的报道内容以及对事件的看法已趋于同一化,而这一点完全违背了“公民新闻”的初衷。
        但同一性的问题,可通过媒介融合其自身解决。媒介融合的发展包含三个层次:媒介互动、媒介整合以及媒介大融合。当媒介融合最终发展成“大融合”状态,那么同一性的问题或许可以解决。
        媒介大融合是指“网络、媒介、通信三者最终形成融合。而媒介演变为信息内容的提供商和服务商,并在一个数字化平台上向公众提供信息和服务。”分析定义可以知道,媒介大融合是属于斜向扩张,而非单一的传媒集团(只有媒体这一个元素)。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同一市场里有太多媒体,而且也可以避免不同类型媒体在同一市场里被“同化”。从而,让“公民新闻”真正发出多元的呼声。
        2、市场垄断易“挤压”公民权利
        现阶段,专业新闻媒体的融合仍然有大部分走横向扩张和纵向扩张的道路。而媒介融合之后的合作媒体,由于有共同的利益存在,所以更容易形成市场势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这样会“挤压”到公民权利,使公民难以获得空间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公民的话语权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但是,这个问题也是可以通过媒介融合的自身发展和一系列监督措施的出台解决的。比如,政府出台相应的反垄断措施和引导措施,让专业新闻媒介更多地进入斜向扩张道路。从而减轻普通公民的“压力”,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力。
        虽然媒介融合下的“公民新闻”仍有许多不足,但不能因为暂时的落后性就否定它的先进性。“公民新闻”的发展还任重道远,研究也将不断。
        
参考文献:
[1] Arthur Charity:Public Jounalism for People[J],National Civic Review,1996,vol85.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P139.
[3] 张羽、赵俊峰《中、美、韩三国公民新闻的比较研究》[J],新闻知识(理论研究),           
        2006年11月
[4] 谭珂《公民新闻对拟态环境的重构》[J],青年记者(理论视野),2009年10月中.
作者简介:施政(1987.3~) 性别:男 籍贯:辽宁省丹东市 单位:陆军特种作战学院 职称:助教  学历:本科(学士)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国际关系  大众传媒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