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迈入小学,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最能吸引他们。而部编版的语文课文中的插图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对学生兴趣、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有效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插图,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插图;兴趣;理解;表达;写话
引言:《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插图作为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如何有效利用插图,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一、运用插图,培养兴趣
课文的插图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学中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画面,巧妙的运用插图激发取学生观察画面的兴趣,好奇心,就能点燃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使原本枯燥、抽象的课文内容变得灵动起来。如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这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重点让学生认识逗号句号和感叹号。在上课初始,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池塘里的小蝌蚪和小逗号的;小鱼吐出的水泡泡和小句号;以及荷叶上的一串水珠和省略号。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他们之间的相像之处,成功激发学生认识这些标点符号的兴趣,让这些枯燥,无法理解的标点符号动感起来,让他们觉得原来这些符号那么有趣呀!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学生学得更加兴味盎然,理解得更加透彻,对符号运用得就更为准确。
二、巧用插图,理解内容
结合插图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部编版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 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容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自身心智发展水平的限制,所以他们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词语等的理解膛鉴于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就能更好的更加准确地进行理解。如教学《小猴子下山》一文时,文中的语言生动形象,内容也较容易理解,但文中有较多的动作词,如“掰、扛、扔、摘、捧、抱”学生对于这些动作词较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图中小猴子的动作,如“掰玉米”,它是用两只手把玉米摘下来,所以他旁边两个“手”字。“扛”则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小猴子啊摘好玉米后是怎样做的呢?”“他把玉米放到自己的肩膀上。两只手扶着玉米向前走。”而理解“抱”和“捧”则采用比较西瓜和桃子的大小来加深理解:“孩子们,你们喜欢吃西瓜吗?如果你也有西瓜地里的一个大西瓜,你会怎么做呢?”“我会跟小猴子一样,把西瓜抱回家。”此时,学生通过看图 ,加以动作的演示,孩子们对于这些动作词的掌握就容易多了,免去了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而且运用起来也较为得心应手,效果立竿见影 。
三、借助插图 训练表达
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所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磨练,特别是逻辑思维的表达,更需要教者付之于耐心,与恒心。而借助插图可以帮助师生打破空间的限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低年级的学生一打开课本,看到鲜艳的图画,总想跟别人交流他所看到的画面。但是他们说的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主干,忽视枝叶。这时教师应抓住契机,指导学生按照预定的顺序,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一句一句地说出来。如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口耳目》,图画很简单,孩子们很快就能够说出:“三个小朋友来到公园里玩。”“一个小男孩在跑步。”“两个小女孩在看花。”“穿绿色衣服的小女孩用手指着花。”当这三个孩子说完以后要引导孩子们把它说成一段完整的话。我就通过一句一句加起来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由说、同桌互相说、指名说等形式帮助孩子说一幅图的能力。
教师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 , 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 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 , 循序渐进 , 使学生的表述能力逐步地得到提高。经过长久的练习,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一定能日益提高,并为接下来的看图写话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妙用插图 训练写话
一年级从最初的“字、词”的学习逐步过渡到了“句、段”的学习,看图写话更是连接三年级写作的必要桥梁。而观察文中的插图,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如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识字第7课《操场上》时,首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提出:“”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让学生明确课间或者体育课后,“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跑步。”“同学们在操场上拍皮球。”“小明和小玲在玩跳绳。”当学生只说一种体育活动时,应指导学生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连接词,使学生初步感受场面描写的方法。最后采用填空式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下来: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同学们有的在( ),有的在( ),还有的在( )。他们玩得可开心了!这样,学生对于写话就不再抗拒,再适当地表扬鼓励,会信心百倍,喜欢上写话。 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及时进行拓展: ⑴水果店里的水果可多了有( ),有( ),还有( )。⑵市场里的蔬菜可丰富了,有( ),有( ),还有( )。这样,学生就由图入手,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看图说话、写话能力逐步地得到提高。
五、活用插图 培养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后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发展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文的插图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插图中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较单调,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月色》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观察插图中小男孩的表情就会明白小男孩在夜晚时分非常害怕:“小男在害怕什么呢?”此时的补白拉近了学生的距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另一幅图:“月夜下,爸爸拉手散步时。”更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好素材,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此刻小朋友在皎洁的月光下,他还会看见什么?此时的孩子是个感情充沛的诗人,他们说:“我也能看见小朋友在月光下快乐的玩耍。”“我喜鹊外面飞回来,安静地住进了鸟窝。”“我也能听见蟋蟀在草丛里高高高兴兴地唱歌。”这样,借助图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了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结束语
总而言之,插图不是一种装饰或点缀,它使教科书具有活跃的生命力,不仅帮助我们改良了教学艺术,提高了教学效率,是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巧妙运用课文插图,确实发挥插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课文插图成为提升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效力之翼。
参考文献:
[1] 成丽芳 课本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06
[2]黄彬彬 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巧妙运用[J]《东西南北》201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