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当一丝丝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穿过校门,照在孩子们的脸上,本来还迷迷糊糊的小脸,一下子只剩下那机灵可爱的样子,快乐的学习生活开始了。这是新时代应有的阳光、和谐、安全的校园氛围。然而,一个个校园暴力、欺凌案例、视频,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那些晃动的镜头、哭泣的受害者……无不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人的心。让家长、孩子、教师以及社会惶恐不安,让原本安宁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破坏了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是近几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个新概念,这样的词听起来似乎很难与幼儿联系到一起,但相关资料显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有典型的代表性例子,而且是一个亟需解决的教育问题。经观察、研究发现,在3-6岁幼儿身上也存在着一些早期的欺凌、暴力行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只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倾向。而这一时期是幼儿行为及身心发展塑形的关键期,如果得到及时、适宜的干预,攻击性行为是可以得到有效矫正的。所以,要预防校园欺凌、暴力现象的发生,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
案例:明明是一个男孩子,刚入园的第一天,与家人分别时哭闹了一会儿,在老师的安抚下开始加入集体活动。紧接着,明明便状况百出:自己不喝的水倒在小朋友身上;吃饭时把不吃的菜放进小朋友碗里;上厕所时把尿对准别人······老师认为这是明明第一天上幼儿园,还不太适应集体生活,就耐心地引导他。教他能喝多少水接多少,喝不了要倒在水槽里,让水轻轻流走;不吃的食物不能随便放进别人碗里,要文明进餐;上厕所时要对准尿槽撒尿等。但在接下来几个周,总听到小朋友来告状说:“明明掐我”,“明明推我”,“明明打我”。老师注意观察了他的行为,发现他无意间碰到小朋友就掐;当看到小朋友搭好积木就一下推倒;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动手打人,有时候还会掐老师,打老师。甚至有家长反映:“老师,我家孩子不愿意来上幼儿园了,说有个叫明明的小朋友总是打他”。当老师问明明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的回答是不知道。在与爸爸妈妈交谈后得知,孩子喜欢看恐龙、奥特曼等动画片,喜欢玩手机,在家也这样对家人,批评也无济于事,有些无可奈何的意思。
幼儿的这种攻击性行为有早期的欺凌行为倾向,攻击性行为很多时候其实是无意识行为,但如果不能及时地引起重视并加以引导,就会让孩子在行为习得上得到一种默认,并被群体所“强化”。这种早期的欺凌行为倾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与教养方式和教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引路人,第一任教师。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畸形和物质条件的优越,溺爱孩子成了家长的软肋。孩子打人、抢玩具、哭闹时不在意,久而久之便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控制父母索取物品或肆意打人。另外,“手机病毒”在危害父母的同时也危害着孩子,3-6岁幼儿模仿性极强,判断是非能力有限,如果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等孩子一步一步变成“问题儿童”时便追悔莫及。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这种行为的突出特点是侵犯别人的利益。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还可能造成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安、危害人身安全的不良后果,既不利于健全个性心理品质形成,又是日后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据统计显示,3-6岁时,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经过良好的早期行为习惯培养后,85%的幼儿攻击性行为会逐渐退却甚至消失。因此,3-6岁是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最佳时期,身边的人每次出现亲社会行为都会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在幼儿早期,孩子出现严重的打人、抢玩具、咬人等攻击性行为,如果成人不及时、恰当地干预,随着孩子生理心理逐步发展成熟,自我意识形成并快速发展,这种行为也将得到固化并不易矫正。甚至演变成欺凌、暴力行为且日趋恶劣,从而成为暴力事件的主角——校园霸王。然而,这些校园欺凌、暴力事件从萌芽到发生,老师、父母、学校、社会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抓住3-6岁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关键期,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与策略。
老师方面:首先,幼儿教师要细心、耐心、有爱心。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细心观察,发现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要及时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教育引导,有的需要淡化处理;有的需要教育引导;有的甚至需要适当的惩罚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让这样的孩子换位思考产生同理心,从而有意识地控制攻击性行为。另外也要让受害者感到被保护的安全感,降低或是消除其心理恐惧感。幼儿的心理是敏感脆弱的,特别是小班的幼儿,离开父母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师幼安全感的建立十分重要。其次,老师要通过集中教育活动、日常活动中的渗透教育、游戏活动等途径,引导幼儿与同伴和睦相处,并促进幼儿交往技能的发展,学会表达意愿,学会保护自己等,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家长方面: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家长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当幼儿出现问题时应及时与老师沟通,增进家园合作。要正视幼儿的行为并采取适宜的教养方式,不能随便应付为之,更不能把成人社交的一些偏激思想灌输给幼儿或是在幼儿面前展现,因为幼儿的模仿会让家长后悔莫及。另外,要杜绝用手机领孩子的现象,多抽出时间陪孩子进行亲子类活动,让孩子在爱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学校方面:首先,开展相关家庭教育的讲座,落实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其内容主要分为对家长的教育以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两个方面,重点突出家长的教育这方面的内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与父母自身的行为等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想把孩子教育好,纠正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家长必须起到模范作用。对于校园欺凌事件背后的道德品行问题,作为家长应该深思如何做好自己。其次,组织老师、孩子开展有关防欺凌、暴力的大型活动或是主题活动;最后,完善学校安全防范制度及措施,要建章立制。
社会方面:改善宣传氛围,为孩子成长提供健康环境。多部门联动,对于影视剧、图书进行检查,使那些充斥暴力、宣扬江湖规则的影视书籍及动漫作品远离孩子。新闻媒体要减少对那些极端事件的详尽报道,降低负面影响,还给孩子成长的健康环境。?
幼儿园应是一片用生命影响着生命的净土,天真烂漫的笑容,银铃般的笑声与歌声在阳光四溢的幼儿园中回荡,这样的阳光安全校园看上去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