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作为三大主课之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体的受教育体系中培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掌握抽象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理论知识叠加中学习到数学的严谨性、唯一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具象考究能力,因此,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顺应教改新要求,积极创先教学方法,实质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开端。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前言: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学生整体数学学习的根基,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顺应教育改革新要求落实学生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素养,其次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最后基于教师能力的提升与教学模式的革新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形成三者相互影响的高效闭环,推动数学教学质量的实效提升。
一、目前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不仅是学生、教师,甚至包括学生家长都过分关注考试成绩,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好坏,使学生深深的陷入了数字阴影,无论是学习素养较好的学生还是学习素养较差的学生都不能自发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学习的认知被动且排斥,再加上来自任课教师的无形区别对待,以及家长的盲目期许和传统批判式教育方式,易于造成学生消极情绪累积,在敏感的成长阶段对于学科知识学习应付、敷衍态度渐甚,轻则学生排斥学习,厌恶学习,将更多的个人时间投入到娱乐消遣,严重的情况则可能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抑郁、偏激、暴力等,所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中,不仅是任课教师因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率难以提升,教学负担日益增大,学生也会在不良的学习氛围中产生不利于学科学习的恶性循环意识,即使不提学习自主性,学生被动学习也难以对知识点进行精准解读,学生的学习效率越来越低,教学质量越来越差,最终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日益渐远,课上、课下互动减少。
二、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具体途径
(一)引导学生高效课前预习
良好的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于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掌握,这样,数学教师正式讲解时就可以更快速的跟上课堂教学节奏,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好的将预习时的困惑进行难点解惑,深入课堂教学,久而久之,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前预习习惯,目前的初中阶段安排课前预习作业时,数学教师较为不重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预习作业很少做检查,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发挥课前预习的效果,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吸纳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每节课开始或者结束的5分钟左右时间,作为阅读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当堂知识点巩固的同时让学生结合已学习知识点高效阅读章节需学知识点的重点、难点,掌握阅读的有效性,进而用于课前未学知识点的自主预习,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良性的预习习惯,使学生对于知识有疑惑,有好奇,让好奇心驱使学生自发探索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积累,反哺课堂教学。
(二)营造良性课堂教学氛围
初中阶段的学生依然较为外向,喜动、贪玩,且自主意识相对较差,容易受到网络、环境、情绪等各种不利于学习持续性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初中生处于群体环境时,数学教师应该紧抓初中生易于受到整体环境氛围的暗示影响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融于课堂教学气氛,多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大幅提高,从学生易感兴趣的话题建立互动对话导入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明显的3次互动点,分别为课堂一开始,课堂知识教学完结的习题练习,课堂结束5分钟前,在明确的互动节奏中挖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进而保障学生的听课效率,尤其是在习题练习阶段,数学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6个互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游戏比赛的模式中进行习题练习,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训练学生的知识点实践应用能力,并在灵活的练习环境中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应用,减少排斥意识,使学生不仅在课上还可以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学习,互相激励,落实氛围影响的实质效果。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知识探究
人有好奇才会在疑问基础上进行思考,学习知识亦是如此,只有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习质量才会提升,因此,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发的进行探究,对于知识点产生好奇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开疑惑,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就感,在根本上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在“直线、射线与线段”一课,数学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观察提问学生是否有关注过高楼、电视、地毯等物品的形状、线条,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生活物品与知识点的关联性,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物品,在直观物品中结合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射线有一个端点,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细化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区别与关系,进而使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点,将教室物品、生活物品进行举例论证,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及观察能力。
(四)课后作业的有效讲评
学生课后作业的检查、评价也是影响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虽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加强知识实践应用训练,但是数学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容易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整齐统一的布置同一份习题作业,不利于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对应锻炼,且数学教师几乎大部分都是直接在课后作业进行文字批注,鲜少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学生对于课后作业的应付心理渐生,因此,数学老师应该改变之前的作业讲评模式,因材施教,将学生课后作业中体现的学习重、难点归类收集,重点优化再讲解,简单误区点拨引导,在正式课堂复习巩固讲解时,对应学生疑问一一答疑,让学生敢于有疑问时大胆求教,并且学会自主反思,再结合教师的文字批注针对性的改错,培养纠错意识,数学教师在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中一起增效减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五)科学应用教学设备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想象思维,让学生借助便捷的教学工具实现抽象思维具象化,直观的拆解知识点、领悟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灵活运用,不但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通过短视频、图片等形进行呈现,以此帮助学生细致的内化知识点,还可以使学生轻松学习,减少学习难度,深化学习动机,自发的喜欢上数学学习。例如:在“四边形”一课,数学教师视频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区分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共有特性与不同之处,借助实际物品展示深化图形视觉,进而结合文字知识点归纳相关知识,深化知识理解,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易于掌握,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并且,在新颖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无形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校方积极落实教改相关要求,大力促进教学改革,在校园教育环境的源头助力素质教育落实,推进教师团队的素养提升,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无形规范自身,得到良性氛围熏陶,进而在革新的教学模式中感受数学之美,挖掘数学志趣,提升学习兴趣,反哺数学教学,实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云霞.初中数学趣味化图形教学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20(17):84-85.
[2]梁慧琴.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名师在线,2020(15):47-48.
[3]任继生.初中数学“学、导、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青海教育,2020(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