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期   作者:周府子
[导读] 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但基于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相关状况分析得知,它存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及提升未得到较好实现。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分析,着力从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意义出发,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及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紧扣学生实际生活,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生产和工作奠定基础,尤其是小学作为学生的启蒙阶段,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形成给予良好的环境。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分析具有十分深远的含义。见图1。

图1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人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基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强大推动力。所以,创新不管是对个人还是集体均发展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创新理解指的是人所具有的开拓新的领域、创造新事物以及拓展新的思考方式的能力和表现。对于具体的自然人来讲,创新体现了一种能力。除个人具有先天的创新禀赋外,其能力的培养及形成是和人在成长时期接受的教育有着莫大关联。个人若在成长时期接受良好教育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相反来讲,人在成长阶段接受较差教育或未接受教育则其创新能力较差。教育本身是不是包括使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因素对受教育者创新能力形成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教育深深地影响了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过程中,人才将是促进社会发展大动力,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根据这一趋势,为我国学校教育改革明确大方向、大方针,教育将改变其以往模式,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意义具体如下:一是创新能力正是适应数学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二是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内化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学数学的兴趣;三是创新能力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处理好数学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改变教学思想,着力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学思想及其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需要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先改变自身教学思想,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良、优化,教学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将学生学习由被动式向主动的学习转变,积极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展开想象,主动融入数学知识点学习探究中,针对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异想天开的看法需要仔细聆听,不要一味否定、排斥,需要给予肯定和激励,保护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环境下学习,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同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条件。
(二)积极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创新意识
        小学生表现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若教师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放于良好的环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思维的大门打开,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就会出现一些脑洞大开、异想天开、的看法或解题思路,这时教师需要充当好自己的角色,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教师不可打击或否定这些学生,还需要注重保护这些学生的创新想法。若学生该情景中学习,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设情境的方式具有多种,主要有寓言故事、优美的音乐、谜语、游戏、图片等。
        比如,针对《能被2、5、3整除的数》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可创设如下情景:“同学们, 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知道它是否能被2、5、3整除,你们相信吗?”“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老师真的这么神奇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提问考老师,可是,不管学生讲出某数,我都能及时讲出结果。某些学生说“老师你太牛了!快把绝招告诉我们吧!”。设置这样情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活动,学生心情更愉快了、求知欲望更强烈了、思维状态更活跃了,不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习成效,还可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构建民主和谐学习环境,制造创新氛围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可极大提升教学成效,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能力产生积极作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学生处于该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了尊重,身心变的愉快,更热于思考, 可尽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及见解。
在此种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激发,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究及创新精神,即便学生阐述一些的见解,教师也需要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标新立异,引导他们崇尚新知,追求真理,为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四)建立开放课堂,发展创新思维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时代发展需要,教师可解决传统教学的缺陷,打破教材和教案制约,改变以往教学填鸭式学习,给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探究,从而掌握所学数学知识点。比如,开放课堂巩固练习。课堂巩固练习不但可巩固新学知识,还可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所以,课堂巩固练习需要分层次练习,既有固定答案的训练,又有开放思维的训练,经观察、思考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进行问题解决,这样可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办法,进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展开《倒数的认识》内容教学时,设置如下练习题: ①2/5 ×( ) = ( ) ×3/4=1/10 × ( ) =1;②2/5 ×( ) = ( )×3/4=1/10 ×( ),第①题按照倒数的定义,学生可快速解答相关问题,第②题比第①题有些不同,该道题的答案就不是唯一的,有多种答案。有的说括号里可以填0, 有的说可以让两个因数的积都等于1 , 有的说可以都等于 2, 有的说还可以都等于10……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学习思维活跃度高,学习积极性更高。如此设置练习,有利于新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运用、转化及迁移,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问题,极大地符合学生成功欲望,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加强实践操作,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知,学生经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等环节,不仅仅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数学相关知识,并且还有利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将创新欲望挖掘, 不断提升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所以,教师开展教学时需要仔细研究教材知识内容,按照不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尤其是遇到数学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需要给学生足够多的实践时间,正确引导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去思考、研究处理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例如,在开展圆锥体体积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大胆让学生尝试亲自动手操作,经过实验、观察、思考、探究等阶段,最后推导得出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内容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国家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所以要从小学阶段抓起,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面对数学是基础且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引导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推进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朱韩英 , 朱海军 . 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J]. 才智 ,2019(23):76.
[2] 李艳凤 , 张金艳 , 周晓晶 . 工科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J]. 河南教育 ( 高教 ),2019(07):107-109.
[3] 胡美琴 . 培养创新能力增添新的活力——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01):67.
[4]张倩.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
[5]王世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学周刊,2019(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