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港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公路工程规模也是越来越大,更舒适的需求,因此,要求新的施工技术能够弥补旧技术的漏洞,对于常见的道路施工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以路桥过渡段为例,其主要连接了普通的道路和桥梁,实现了整个道路网的完整性,由于我国地形地势复杂,在道路施工中,路桥过渡段的施工工艺已经在我国道路施工中被广泛利用。作为路桥施工中的重要环节的路基施工,在投入使用后,由于人为因素以及技术限制,不均匀沉降成为其主要的病害。为此,文章展开关于路桥施工中的路基不均匀沉降处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关键词:路桥施工;路基;不均匀沉降;处理
引言
路基是公路工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直接影响公路的整体质量。随着公路工程建设速度的增加以及车辆等交通工具的大规模增加,公路的损坏率也变得越来越高并且损坏程度也愈加严重,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出现严重影响整个公路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还会对行驶车辆的速度和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造成驾驶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相关公路施工单位必须要重视路基不均匀现象,深度剖析其产生原因,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
1路桥施工中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1.1路基条件
部分高速公路的线路条件较差,即一般在软弱的路基土上。而由于基于软土路基上的路桥过渡段的路和桥的工后沉降不同,导致较大的路桥过渡段沉降差。最终导致高速公路路面破损等问题。
1.2设计和施工
高速公路路桥过渡段设计时未能正确对待路、桥不同的施工环境和施工特点,导致公路桥台的排水等设计不周,严重影响伸缩缝的填料回补程度。同时施工时填筑碾压的厚度不同,导致路桥的压实度未能达到设计标准。
1.3施工不规范
1.3.1填土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在实际的路基施工期间,如果没有将基底表层土清理干净的话,这就会极易出现施工完成后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主要原因是未处理杂草、树根、腐殖土或者坟坑、洞穴为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等情况。同时在实际的路基填筑前期阶段,施工标准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将填料工程与实际的地基情况综合考虑,这种情况下在外力作用相对较大时就会出现路基沉降现象。
1.3.2没有均匀的填筑路堤填料
通常在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是很难控制填料的均匀度和配比的,要是填料的质量不合格或者是土壤出现大块土或者冻土现象,另外填石路基的石料的粒径大小的不同,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路基在荷载作用下很容易出现下沉现象。而且路基填料性质的差别,级配的差距,含水量的大小都是影响路基变形的因素。在实际项目施工中,其分层碾压的厚度过大,也会对其路基的整体压实度有所影响,通过长时间的车辆的行车荷载就会很出现不均匀的沉降现象。
2路基不均匀沉降预防对策
2.1路基前期准备
在实际的公路路基工程施工时,相关施工单位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提前做好对施工区域的地质勘查工作,做好详细的记录报告,重点是对其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特征等;二是根据实际的勘查报告制定最佳的施工方案,并且还要在设计方案是考虑到施工期间地下水以及外界因素对施工的影响,最大限度的保证路基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在路基正式施工前,应做试验段,确定路基预沉量值,合理的压实机具、压实遍数、压实速度、虚铺厚度等参数。
2.2路基施工中采用复合路基施工的优势所在
复合路基的桩间土性质、桩体材料性质、成桩工艺等的不同直接影响复合路基基底的综合效应,从而影响复合路基基底沉降的程度。其对于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出现主要具有以下的解决作用。
2.2.1复合路基的转换效应
主要指复合路基中的桩体强度比桩间土大,在荷载作用中,桩体能够将承受的荷载力向远处传递转换,减少荷载力对桩体表层的压力。这样,有效地将荷载力进行置换,提高复合路基的承载力,减少复合路基的变形和沉降。
2.2.2复合路基的挤密效应
复合路基在实际施工中对松散填土、粉土等填补材料采用非排土和振动成桩工艺,有效增加复合路基基底的密实度,提高桩与桩之间的强度和压实度。从而使复合路基内部产生挤密效应,提高稳定性,减少变形。
2.2.3复合路基的减载效应
减载效应主要是从减少复合土层的质量实现的。复合路基使用新的轻质材料进行成桩,能够从根本上减小复合路基基底的承载作用。
2.3合理应对已经出现沉降现象的路基
2.3.1换填处理方法
对于已经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之后,相关技术人员就需要开挖沉降地基区域,并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对挖出的部分重新进行填土,填土的过程中要注意分层,且分层的厚度要小于40厘米。一层回填后需要将地基进行压实,然后在进行下一层的回填压实操作。最后相关人员还需要使用装载机对软土地基的回填路面处理平整,再次进行最后的压实操作,这次碾压需要进行多次,保证软土地基真正被压实,对于次数的把控一般在在6次左右。
2.3.2强夯法施工技术
强夯法的主要操作就是利用相对很重的物体对软基进行强夯处理工作,这样的话软基就会更加紧实,从而有效的增大了地基的承受压力,避免了在后续的操作中出现不均下降的情况。一般来讲,该方法主要是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以及通常来说这种方法适用于粘性土、低保和粉土以及杂填土等软土土质。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施工前期,相关人员还要做好放样测量工作,确定要进行强夯的具体位置和各个位置之间的相互距离,夯实的次数一般选择三次为主,实际的施工中施工人员要从两边向中间施工。
2.4施工过程中减少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其他措施
①抛石挤淤方法填筑河塘时,抛石粒径应下大上小,抛石顶面于河塘常水位以上50cm即可,对于抛出水面的抛石路基应采用压路机碾压至稳定。②沿河路基按设计做好坡脚的防冲刷及加固等附属工程,宜早不宜晚。③对于位于软弱地段的山前坡地和沿河路段,是极有可能路基失稳的路段,因此,对于这些路段,除作常规的沉降稳定观测外,还应增加观测断面(每50m设一个断面),并且要以稳定观测为重点,稳定观测必须要在工程竣工后才能结束。④对于地面以上路堤部分的填筑,其材料粒径、分层厚度应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由于材料个别粒径过大,或普遍偏大,或局部粗细不匀造成路堤强度不均匀,或填料孔隙率过大,通车后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使路堤内部大粒径颗粒重新分布而致局部沉陷引起路面不均匀沉降。因此,填料粒径必须控制在规范要求之内,路槽底面以下80cm范围内严禁有超粒径的大石块存在。⑤为保证路基边坡临边部位的压实度,超宽30~50cm填筑最后按设计收坡是必要的,建议保留超宽填筑部分,更有利于路基边坡稳定。⑥路基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完善路基临时或永久排水系统,使路基免受水的影响。
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路基施工技术的选择要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施工要求和施工的环境而定。在路基沉降段经常会发生一些滑坡、塌陷和不均匀沉降的现象,这些情况会对路基的结构造成破坏,甚至会直接威胁到行人的生命安全与车辆的出行安全。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地基清表厚度达不到要求,坑穴没有按要求回填,路基填料和压实机械的选用不当,水和土体作用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和压实度。因此施工团队需要加强对沉降段路基施工质量的监测频率,加强清表厚度,选择合适的填土材料、机械、并做好工程排水防水工作都是解决道路路基沉降问题的方式方法。所以,面对容易发生滑坡、塌陷和沉降现象的路基,其现场施工处理不仅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还要借鉴其他工程实施总结出的优秀的施工方法。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和压实度。
参考文献:
[1]沈彪.路桥施工中路基不均匀沉降解决对策探究[J].四川水泥,2017(11):50.
[2]鲜明.路桥施工中路基不均匀沉降解决对策[J].四川水泥,2017(8):32.[3]周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