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来玉秀
[导读] 摘要: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导致了人地矛盾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特别是近几年城市建设步伐较快,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摘要: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导致了人地矛盾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特别是近几年城市建设步伐较快,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随着我国对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视,土地储备规范化管理有了好的转机,土地价格转化也更加高效。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针对土地收购储备相关工作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管理、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对提高当前土地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土地收购储备工作;问题;发展对策
        1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意义
        1.1 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土地资源是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人地矛盾未完全化解的情况下进行土地储备是保证基础建设的前提。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既可以实现地地的规范化管理,又可以提高土地的管理水平,实现土地价值的转化,加快土地流转走向正规化,从而促进土地高效、高质量地利用,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的量却并不高,始终未能完全解决人多地少的现状。为了更好地调解人与地之间的矛盾,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必须建立完善与规范的管理制度,将部分土地储备起来作为土地分配调整的砝码,从而避免人地矛盾过快激化,影响社会和平稳定。有了完善的土地储备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管理走向制度化,流转、转化、收购、储备等都有制度作支撑,实现一级市场储备适量土地资源,二级市场进行公允性竞争来获得交易的公平性,从而使土地资源利用时不再增加人地矛盾,从而有效减少恶性使用土地资源问题的发生,实现合理分配。
        1.3 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秩序化使用
        无论是建设用地应用,还是耕地流转,又或者是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这些操作都离不开使用主体的变更,其环节多,涉及的部门也多,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后,土地资源应用的主体无论是变更,还是土地流转变化,都能够在制度的指引下进行规范操作,使利益方获得公平对待。这种公平对待的结果直接实现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合法化、规范化。当土地合法收购后,作为储备资源来保障国民经济,这一过程能够在制度的约束下有效减少营私舞弊行为,使利益主体权益得到保障,土地使用合法有序。
        2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土地收购储备中也逐渐应用信息化管理来实现管理的先进化和高效化。这种信息化技术管理较传统人为管理更加客观,更加高效,更加深入,信息流通更快,有效避免了信息不通导致的土地利用问题。虽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土地资源收购储备的管理水平,但由于信息平台尚不完善,信息技术灵活应用性差,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不足等问题,使得土地收购储备管理仍存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影响土地管理与应用。
        2.2 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土地资源管理环节众多,涉及的人和部门、机构众多,使得土地资源管理十分烦琐和复杂,这导致土地收购储备管理也呈现复杂性,是土地收购储备中协调性欠缺的直接原因。在实际管理中,人员沟通不畅,部门协调不足,机构配合度低等等,再加上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使得土地收购储备工作面临较多的人为障碍。
        2.3 资金结构单一
        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往往是通过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对县级政府而言,由于地方财政资金有限,而政府的自筹资金来源也较少,为解决土地收购储备的资金问题,政府一般采用融资方式来完成收购与储备。主要是进行银行贷款获得收购储备的资金。

这种资金结构单一性过强。而且随着收购储备量的不断增强,政府负债管理呈现常态化,财务风险越来越大。
        3 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开展对策
        3.1 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化管理是土地收购储备管理的必行之路。在现在信息化水平基础上,要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快信息化建设,保证平台开发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可拓展性,能够随着管理业务的增多实现再次开发接入。还要保证平台能够与土地收购储备管理的各工作环节相呼应,数据库建设完善与安全,保证土地收购储备数据能够在大数据的技术作用下提高应用效率;
        3.2 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
        当前,我国土地收购储备主要是政府通过授权模式来完成管理与应用,各管理机构的功能呈现两个特征:一是经授权具有部分政府功能,如代表政府收购储备城市中闲置土地和部分耕地来保证城市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二是具有企业利益至上特征。如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对土地资源的收购、储备、出让等都以交易获利为初衷,并在企业运行和资金管理制度下对土地资源相关资金进行管理,以期获得高回报。两种特征共存时,难免会出现偏私化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做好协调与管理,使各部门、各授权机构相互之间做好配合,既实现城市规划,又能合理合规地获得最大化利益。有了政府的支撑,授权机构才能放手完成土地收购与储备工作,否则授权机关将面临重重困难。为了做好协调工作,政府有必要成立专门储备管理委员会作为最高权限管理机构,委员会成员由土地资源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承担,进行土地收购储备时,授权机构能够与成员直接沟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得部门协调既高效又通畅,成员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与配合,能够共同为土地资源收购储备管理献计献策。
        3.3 调整土地收购储备的资金结构
        为了避免土地收购储备资金来源过于单一而增加财务风险,储备机构要创新融资渠道和管理模式,成立多元化融资体系,将政策、社会、私人、财政等融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土地收购储备相关资金长期处于稳定充足状态。对于经济水平较高,土地收购储备管理相对成熟的地区,可以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发行专项债券等模式来获得大量充足的保障资金。此外,政府作为管理主体,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负债储备管理模式,以融资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来改变传统的银行借贷方式管理,从而有效降低政府的财务风险。同时,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实现土地规划与土地收购储备处于可控可调状态,做好职能转变,逐渐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3.4 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法律体系
        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时,要尽快将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完善,从而构建可靠有效的法律体系来保证土地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自从《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实施以后,土地收购储备摆脱了无法可依,混乱无序的局面,但其体系仍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导致众多土地储备相关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当前而言,只有法律体系完善后,才能为土地储备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有效保障和可行路径,才能在法律层面形成公允性,做到收购有法,储备有法,出让有法。因此,只有土地储备法律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才能走向成熟。所有地方条文规定都不能与法律下冲突相背离,在法律层面形成层级制管理制度,使土地储备制度具有法律的威严性。
        4 结语
        做好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分配及秩序化使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资金结构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调整土地收购储备的资金结构、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法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收购储备计划、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公众参与制度等措施来确保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任晋秀.土地储备制度现状浅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8(8):66~67.
        [2]蔡一龙.土地收购储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强化措施[J].科技经济导刊,2017(8):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