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原影 汪钊
[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环境对“机器”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工作可靠性的作用,并提出以兼容的形式强化环境与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强调在制定规章及标准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防护和管理。
        国营长虹机械厂  广西桂林  541003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环境对“机器”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工作可靠性的作用,并提出以兼容的形式强化环境与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强调在制定规章及标准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防护和管理。在此过程中,企业要认真的对待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所带来的挑战,以积极的心态处理环境与人—机系统的关系。
        关键词:环境;人—机系统;可靠性
        引言:自然环境是地球上万物生存的根本条件,人类在数万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应自然的能力,学会用生产工具来创造劳动,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在生产力三要素中,人与机是重要的两个构成要素,人—机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但现实中,这一生产力水平也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1]。所以说环境能够对人—机的可靠性形成影响,如机的性能、使用周期等方面,人体的情绪、疲劳等方面,由此可见,环境与人—机系统的兼容趋势迫在眉睫。
        1 环境条件的分类
        不同地域的环境条件存在明显的不同,依照自然环境可以分为陆地环境、海洋环境等,在设备方面又衍生出地面设备、战舰设备等,都是从自然环境的不同特征出发,在机械设备方面的设计更迎合环境条件的特征。在IEC721标准中,将环境条件分为以下四种:其一,气候环境条件:气温、湿度、气压、辐射等;其二,机械环境条件:振动、冲击、倾斜等;其三,生物和化学环境条件:生物作用介质、化学活性介质等;其四,电气和电磁场环境条件:电源、电场、磁场等。
        将这些环境条件以人为中心进行考虑时,环境因素对人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四种:其一,物理因素:气体、机械、电磁环境、大气成分等;其二,化学因素:有害化学物质、蒸汽、粉尘等;其三,生理因素:营养、睡眠等;其四,社会心理因素:组织管理、人际关系、社会舆论等。
        只有在了解了环境条件的构成要素之后,才可以对自然环境系统具备全面的了解,再根据不同的条件特征建立实验研究项目,探讨相关保护措施。
        2 环境与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2.1 环境与“机”的可靠性
        机电产品的可靠性与其使用寿命具有直接的关系,而其寿命的长短则与环境应力存在必然联系。如在二战中,美国在湿热带地区作战时,大量的通讯设备及物资受潮,库存损坏设备已占总量的60%,在沿海基地的产品损坏率高达52%。故当代机电产品在设计中都会结合环境因素,尤其是军用装备的机械,强调防潮、防霉、放盐雾的特征,以提升机械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其可靠性。对此,高校教育体系中还成立了环境技术学科,专门研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产品失效的模式与机理或是环境试验的方法及防护技术等内容。随着电气电子设备的应用量逐年攀升,各类设备的功能性也越来越强,而电子设备的布置密度越来越大,导致设备中的电磁能互相感应和敷设,有时会对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甚至引发意外事故。因此,在飞机上明确规定不得使用手机,以免手机的电磁波影响民航飞机的正常运行。现如今,在一些特殊领域,电磁波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武器,也被称为继“陆、海、空”之后的第四维战场,可用于窃取军事、商业等方面的信息,即“TEM PEST”技术。

为保证信息安全,重要的军事指挥部会采用昂贵的屏蔽室结构。在我国高校专业中也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电子兼容性(EMC),该学科主要研究电磁兼容设计及测试、模拟技术等内容[2]。
        2.2 环境与“人”的可靠性
        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必然的,如高温作业或是粉尘条件下作业,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形式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正处于巧妙维持的状态下,追求更舒适、更健康、更高效的生产环境,是社会生产形式发展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在人—机系统可靠性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日本的年均制造业事故中,约84%出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意外。这与人自身的行为不确定有关,人所出现的失误并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通过外界多种因素符合作用得出的成果,既有外界对人内心的影响,也有人生理条件的作用。在不良环境因素下,种种条件都可能对人的生理或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如人处于温度过高的环境中会感到生理上的不适,同时心理方面也会呈现出焦灼感与疲劳感,使人类大脑思维的敏捷性降低,操作时就可能出现一些失误;或是在狭小的工作区域内,人可能会产生压抑的情绪等。从这一方面来看,加强对机器设计的合理性,能够从环境因素减少人为失误因素,如机器的岗位与尺寸要尽可能的适合人体操作尺寸,有助于提升人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如心理压力方面,若人自身的心理压力超出可承受范围内,人对自身机体行为的判断力、控制力就会降低。根据研究表明,工作环境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人身心感到愉悦,进而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提升人的效能。所以,相关企业可以在人员管理方面以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尽量不要让员工超负荷工作,注重平时对员工情绪的舒缓,有助于调节人的工作的稳定性。
        2.3 环境与人—机系统的兼容
        人—机系统与环境条件是不可分割的,只要存在与地球之上、宇宙空间范围内,就无法脱离环境的约束[3]。为提升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可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优化:其一,对污染区域的人—机系统进行隔离,或是将污染源放置于足够远的区域,或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屏蔽污染源;其二,加强对人—机的防护措施,提升二者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并且要调整人与恶劣环境的基础时间,可借助机械化设备完成遥控操作,减少直接接触的几率;其三,对环境的不良情况要积极治理,使其能够为人—机系统所接受;其四,有关部门要制定科学化的管理方案,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环境条件是较为开放的,环境对人—机系统的影响也是具有长期性和潜在性的,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健康因素,建立起劳动保障制度。
        结束语:人类社会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容忽视的。现如今,种种环境破坏后留下的恶果,让人们意识到需要拯救自然环境,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诸如温室效应、海洋污染等问题,已经对生态平衡及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多年来,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制定了关于各个方面的环境管理标准,用途规范人类的行为,以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与人—机系统的可靠性与协调性。
        参考文献:
        [1]徐晓鸣. 人-机-环境系统可靠性的相关性研究[J]. 科技信息,2009(08):69-70.
        [2]童时中. 环境与人—机系统的可靠性[J]. 水利电力机械,1997(06):22-25.
        [3]孟庆强,陈玲. 人机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研究[J]. 机械研究与应用,2012,25(03):13-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