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内化到学生思维层面的学习活动才是真正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活动设计对学习的进程和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活动设计时将显性活动与隐性活动相结合,关注活动的主体性、层级性和建构性,需关注整体建构,可以提高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从而解决当前学生学习活动“热闹而低效”之弊。
关键词:学习活动 思维发展 显性 隐性 主体性 层级性 建构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学习活动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价值、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路径之一。
什么是学习活动?苏联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学习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of learning),将学习过程看作完整的活动系统。代表人物为列昂节夫、加里培林和塔雷金娜。该理论认为,人是活动的主体,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获得处理事物的社会经验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只有当活动是满足人的认识性需要时,此活动才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特殊性,并需经一定的阶段才能形成。学习是通过达到一定目的动作及操作来完成的,而动作又由定向环节、执行环节和反馈环节组成,三者构成一种特殊的控制系统。在学习活动中,定向环节直接制约执行环节,对学习的进程及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①。
结合“课标”理念和“学习活动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自己的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当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认识性需要时,此活动才是真正的学习活动(需内化到学生的思维层面);学习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定向环节对学习的进程和效果有决定性影响(教师的活动设计很重要)。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非常普遍,甚至有的课堂学生学习活动一个接一个,热闹非凡。是否真的有实效?恐怕大部分有其形而无其实。究其原因,应当是老师的活动设计较多地关注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思维发展。如前所说,学习活动只有内化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满足其认识性需要时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不但要关注形式,更应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为什么会忽视学生内在思维发展呢?
在我的理解中,学生学习活动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有声有形之活动,我称之为显性活动,如朗读、批注、问答、小组活动等,较多表现在解读文本、梳理脉络、品读语言、交流辨析等课堂活动中;无声无形之活动,我称之为隐性活动,如体验、思考、理解、共鸣共情等,更多出现在提升能力、体验情感、陶冶品德、人格形成的过程中。隐性活动的过程中,思维发展又起到核心作用。显性活动因其显性而得到更多关注,隐性活动因其隐性而常常被忽视,因而学生学习活动常常不自觉地忽视了学生内在思维的发展。
其实,显性活动和隐性活动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学生在解读文本、梳理脉络的时候,思考、理解、体验等在同时进行,显性活动激发、推动着隐性活动的进行,隐性活动又是显性活动价值的主要评价依据。在当今这个时代,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追求“要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走向核心素养,走向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走向人的完整成长②”。学生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思维是否得到培养、情感是否得到共鸣、品德是否得到陶冶,是学生学习活动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设计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显性活动与隐性活动的结合。
那么,设计时如何才能把学生的显性活动和隐性活动结合思考,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活动更具有实效呢?本文试结合部编教材九(上)小说《范进中举》教学研讨过程进行初步探究。
一、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主体性
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不以有与否为核心评价标准,不以热闹与否、新颖与否为核心评价标准,而是以是否体现学生主体性为核心标准,只有学生主动、能动地学习,活动才具备有效的可能。
于是就会出现一个困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感很强,表现得很热闹,是不是就体现了主体性呢?
答案并不唯一,还是需要综合显性活动和隐性活动来观察。
以《范进中举》课前活动设计为例:
1.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状况。
2.中举对于范进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可是为什么他会发了疯呢?说说你的理解。
3.胡屠户是文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具有鲜明的特点,在范进中举前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1)梳理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称谓。
(2)梳理他对范进的外貌的评价。
4.其他人物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发生改变了吗?找出这些人物,简要说说有什么变化,初步思考变化的原因。
这份课前活动设计,没有如惯常见到的那样去积累基础知识、查找背景资料、完成交流PPT,而是让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并进行一些信息的筛选、提取、概括,进行初步的比较、思考。从显性方面来看,活动形式相对单一——阅读课外,完成几道练习题,学生的主体性似乎并不凸显。但如果细细分析这份设计,可以看出在隐性活动方面的思考。这份课前活动设计主要包括两个层级:1、3、4题是第一层级,主要让学生在与文本初步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筛选、提炼、处理;2、4题属于第二层级,对学生提出初步思考的要求。第一层级的设计,避免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时花大量时间去寻找信息(特别是长文本,耗时长、效益低),而这些信息提取对课堂推进又是必要的;第二层级的设计,使学生开始思考,不一定思考得非常成熟,但一定会带着思考和疑惑进入课堂,如此课堂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就有往深处推进的可能和基础。学生在这两个层级的推进中,课前阅读习惯、信息筛选能力、思维品质、自主意识,都得到了培养。所以说,这样的活动,兼顾了显性活动与隐性活动,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从实际课堂观察来看,学生进入文本很快,且很快推进到课堂探究活动,可见学生思维是连贯发展的,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得到尊重的。
2.层级性
学生思维是有层级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需要层级,学习活动设计就必然要关注活动的层级性。一个好的活动中,最好包含多层级思维,且出现层递性或发散性,前文所举《范进中举》课前活动设计中就包含两个层级的内容。层级性主要表现在隐性活动上。
再以《范进中举》课堂探究活动一为例:
【探究活动一】
探究目的:了解小说中其他人对读书的价值有什么看法。
探究方法:比较法,比较小说中其他人物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探究方式: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完成表格。
探究路径:
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维度——搜寻有关信息(圈划标注)——得出初步结论
活动一选择在课堂对范进、张乡绅两位读书人的读书价值观进行探讨、有了初步感知,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兴奋度和思考基础之后,引导学生发现与思考小说中除了读书人之外,其他人对读书考科举的价值判断,逐步深入。这一时机的选择就考虑了学生思维的层级性。活动的内容是从搜寻信息到形成判断,也富有层级性。让学生自行选择比较的人物和维度,也是考虑到学生发展的个别化和层级性。
在这样的活动设计下,学习活动特别是隐性学习活动是否得到有效推进,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显性表现来初步判断。几分钟的小组活动后开始交流,学生的发言频次很高,发言面也很广,很多学生多次举手请求补充他人甚至补充自己的回答,在文本中寻找了大量细节来证实探究的结论:不仅是读书人,社会上很多人都把读书当作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可见,富有层级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推动思维向纵深发展,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深层对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3.建构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自己借助各种途径和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③。这一理论和《课标》理念、“学习活动理论”是有高度的一致性的——学习活动设计需要有建构性,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包括陈述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
以《范进中举》课堂探究活动二为例:
活动二的显性表现是学生的积累与探究,或者形成讨论,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辨析:让学生唤醒记忆,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辨析固有印象,在辨析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价值取向。这就是一种建构。当一种观点被反复提及,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盲从,缺失辨析的敏锐。《范进中举》这类文章,常常听到的观点是“科举制度扭曲了读书人的价值观”,范进如是,周进如是,孔乙己如是,甚至三味书屋也是封建教育毒害人的地方。我们很多时候缺少自己辨析的习惯和能力。当下的语文课堂,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是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形成真正独立的对话而不是盲从于大众的说辞。所以,活动二的隐性价值就非常不一般:调动学生的已有,与当下大众的说法形成冲突——我们积累到科举制度下太多的读书人,读书的价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和范进并不一致。那么,学生自然会思考:“范进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读书价值观?我该形成怎样的读书价值观?这样独特的隐性价值是通过建构来实现的。所以,好的学习活动设计需要关注建构性。
二、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注重整体架构
如“学习活动理论”所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需要过程的;近代一些研究理论提出学生学习的知识不仅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程序性知识;特级教师孙宗良老师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内容价值,更应关注过程价值。过程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当前语文教学中,活动设计较多地关注局部活动,较少关注整体活动架构。课前、课堂、课后是一个整体,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更不可忽略整体架构。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隐性活动要连贯、推进,思维要流畅发展,情感要不断迭加,就特别要注重课堂架构的整体推进。
试分析《范进中举》的课堂构架:
1.“中举”对范进来说意味着什么??
2.中举对范进应该是好事,可他却因此疯了,为什么?
3.范进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4.其他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否和范进一样?
5.小说中的两位读书人,读书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其他人对读书的价值又有什么看法呢?
6.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他们的读书价值观都和范进、张乡绅一样吗?
这个课堂架构通过六个问题形成问题链(有内在关联的才能称其为链):从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反常思考范进读书的目的;从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反常思考张乡绅的读书价值观;从范进、张乡绅这类读书人的读书价值观推向其他人的读书价值观;再联系科举制度下其他许多与范进们不一样的读书价值观,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虽不同于一般的学生活动设计,却站在一个更高、更宏观、更整体性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隐性活动。在六个问题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激发,不断生成,不断提升,形成思维链,思维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所以,课堂学生活动,不仅在课堂的某一个环节中,也在课堂的整体推进中。不仅要考虑某一个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更要从课堂整体架构上考虑学生思维的推进、情感的迭增,以助于人的完整成长。
综上,学生学习活动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活动设计的主体性、层级性、建构性和整体架构,同时要特别考虑显性活动和隐性活动的整体性,不可偏废。过于考虑学生活动的显性设计,容易激发兴趣、活跃气氛,也容易流于形式;过于考虑学生活动的隐性价值,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但不易判断与评价。当前教师设计学生活动时较多关注显性而忽略隐性,故本文在梳理隐性活动与思维发展方面多着几笔。
此外,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原有习惯、整体氛围等,在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时也应综合考虑,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方能更好地达成新时代语文学科“培养完整的人”的育人目标。
2020.5.18
参考文献:
①林崇德,《心理大辞典》(上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②孙宗良,《对话.生成.智慧》(前言),文汇出版社,2019
③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