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已经成为教师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启发式教学是迎合当前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模式,其主张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中的积极性,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教师需及时为学生解疑答惑。
关键词: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其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具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课堂变得更加活泼生动,还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并能够灵活运用方法,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发现只有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反馈给教师,课堂才能够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取得进步的场地。
一、借助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案例分析法,是指通过事实和证据来进来探究问题,最终让学生经历讲道理的一个过程。其突破了以往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要求教师为学生设定具体的任务,并观察学生说理的方式,分析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应用的语言或借助的课文中的实例是否正确,以此达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阅读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这篇描写人物形象的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描写人物主要特征采取的方式,以及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描写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案例分析法,即以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为主,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如需要说明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就需要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或者实例,强调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笔者认真观察并了解学生的思维逻辑,分析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刻画人物的形象具体方法的掌握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点,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够保证学生在课上进行的自主探究与材料收集。
二、创设具体情境,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具体的学习情境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自主性的目的,为进一步增强课堂学习的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符合其认知能力的学习情境。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学习条件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减少了教师在课上的讲解时间,学生也具有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满足了学生探究问题、学习知识的需求。
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笔者在课上带领学生探寻了文章中出现的四次背影,让学生深入了解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亲情。而为了增强学生对父子亲情的理解,笔者还在之前铺垫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借助具体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在授课之初,笔者就与学生谈论了自己和父亲之间发生的趣事,以及趣事背后隐藏着的父亲对自己的爱。同时,引导学生在课上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初中学生对于亲子之间的感情不太理解,此时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约束多于父母对自己的感情,或意识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囿于面子不好表达。因此,笔者在课上通过介绍自己和父亲之间的趣事,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触动,便于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带着自己对亲情的理解更好地分析课文内容。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善于采用多媒体教学
近几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高度融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向,但不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片面理解或多媒体技术的滥用,导致课堂呈现出另一种极端。为了增强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理解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如何才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让知识以更加形象、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三峡》这篇课文时,其语言简洁凝炼且富有概括力,如何让学生借浓缩的语言体会到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笔者进行了研究,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来展现三峡的风采,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去过三峡,观看过这样的景观。结合具体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在学习晦涩的文言文时能够展开想象,根据课文注释和笔者的讲解进行充分的联想。这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够降低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让学生顺利进行文字的解析和字词的欣赏。
总之,启发式教学与当前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一致,教师在应用时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式教学还要求教师关注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在学生分析案例或在具体情境中时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发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达到启发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璇.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32):83-84.
[2]武彦霞.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