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吴果
[导读]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实施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提高教学效果。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必须提出具有挑战性的创新性问题,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实施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小学语文;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提问的意义
        课堂提问一直都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互动环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课堂提问,有效实施提问策略,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还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提问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小学生的表现力非常强,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会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还有很多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被老师遗漏了。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及时提问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课堂提问提升有效性的策略
        (一)根据提问原则设计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上设计问题时,应根据民主性、启发性与阶梯性原则设计问题。民主性原则:学习是一种对话,对话多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缺少了平等和民主,就无法形成对话,民主与平等是实施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只有教师将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角色,才会主动去创造条件与学生平等对话,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且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也要把教师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朋友,才能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启发性原则:引导式提问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这样才能联系新旧知识,促进其思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提高;阶梯性原则:如果将旧知识看成是“塔底”,那么新知识就是“塔顶”,学生要想从塔底爬到塔顶,就要求教师合理设置不同阶梯之间的跨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从而顺利理解课文思想。
        (二)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内容
        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就必须合理设计问题内容,以顺利抓住教材内容的关键点,这样才能全面表达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分析:首先,教师应抓住课文的关键点,提纲挈领领悟课文内容;其次,教师要紧抓课文内容中存在的疑点,学生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后,会针对课文内容出现很多疑问,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紧抓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去深入思考、发散思维。
        例如,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课文为什么将‘穷人’作为标题?”学生会回答“因为主人公桑娜就是一个穷人”“因为桑娜收养了穷人家的孩子”等。从学生给出的答案中可以发现,学生对该问题存在一定疑问,这时我继续提问:“既然文章讲的是桑娜,那么为什么课文标题不定为‘桑娜’呢?请同学们深入阅读课文后,思考一下刚刚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我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同时整体课堂质量也显著提升。


        (三)有效抓住课堂教学疑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点,并深入讲解这些疑点,才能更好地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陈述句与被动句二者转化的教学中,学生一时之间很难理解转化的方式方法,这时我就尝试举例来说明:“比方说我洗干净了毛巾,这句话中毛巾和我是被执行者与执行者的关系,从陈述句转化成被动句时,一般会利用把字来过渡,也就是我把毛巾洗干净了,然后再将其转化成被字句,被字句的重点在被执行者身上,这样就可以将被执行者放在句首的位置上,也就是说毛巾被我洗干净了。”通过我这样的举例说明,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达到降低了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难度。
        (四)善于打破传统的问题模式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就要对课堂上需要的问题进行设计,摆脱诸多因素的限制,在传统提问形式与内容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师要勇于打破原有限制,关注问题设计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利用创新思维分析、解答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五)给予每位学生关怀和鼓励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针对问题开展探究,最终达到创新思维模式的目的。所以,教师应关注所设置问题的合理性,平等对待班级中每个学生,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差异性。不仅优等生回答问题后要给予适当鼓励,同时中等生和后进生回答问题后也要给予肯定和关怀。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找到自信,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非常有利。
        (六)提问内容要充满兴趣和知识性
        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提问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对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检验和强化。在此过程中,对发散学生思维必将带来很大帮助。但是,如上文所述,如果课堂提问变成了机械的知识问答,学生的兴趣自然会低落,而且会影响到正常教学的展开。所以,我们既要考虑学生课堂中的已学知识内容,又要在提问的时候充满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思考。案例分析,我们在学习某个古诗词的时候,尽管诗词需要背诵,我们也要让学生记住它,但是我们的提问方式,不用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背诵一遍,而是让一个学生先背诵出诗的一句来,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抢答,看谁答的快,答的准,会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一来,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结语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讨论,合理利用小学汉语课堂中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同时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因此,汉语教师在平时的提问和教学工作中,应按照提问的原则设计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设计提问的内容,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疑问,善于打破传统的提问方式,并给予每个学生关怀和鼓励,在语文课堂上实施上述策略可以显着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国民,王媛媛,吴欣歆,等.从数据角度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J].中国教师,20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