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为了实现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型,“学情”分析非常关键,因此,语文老师需要从“学情”视角重新架构教学流程,根据教学最终目的创新教学方式、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切实有效地强化学习效果。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情分析
引言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遵循新课标要求、尊重学情,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大胆预设,生成有效课堂。“学情核心”的阅读教学思想,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决,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
一、“学情核心”形成的背景
“学情”即学生情况,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已有的知识情况,即学生现有学习水平。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学情设计教学方案,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方案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全面了解学情。尤立增老师认为“了解学情”就是要“吃透”学情。尤老师强调的“吃透”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学生阅读文章和处理教学内容的一般规律,这是最根本的学情,教师必须把握;二是在课堂上从学生切入的角度、理解的起点出发,而不是从教师怎么教出发。
二、认识“学情视角”教学价值
“学情”意为“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以及学生在学习前期/中期/后期的相关情况,“学情视角”的教学价值在于运用有效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学情”视角缺失,教师不能根据学情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学情视角”的教学价值和准确把握教学本质,通过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来说,“学情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用“教”强化“学”,而且应当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培养。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研究
(一)考察学情,做好课堂预设,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照本宣科,教师不能过度依赖课堂教学时间,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在课前针对性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特征提前做好阅读教学预设,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和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旨在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巧妙引用课外材料,通过充分扩展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有效强化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分析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心中已有预设,但更重要的是生成。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的预设完成课堂教学。如果学生的课堂表现达到了教师的预想效果,那么教师可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生成有效课堂;如果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老师的预设,教师就要反思是否是自己的预设出了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是否需要换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灵活的方法应对各种情况,同时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考虑学情,设计课后阅读作业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设计课后阅读作业,不仅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设计针对性强的作业以便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达到理想的语文阅读学习效果。具体来说,教师设计课后阅读作业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将语文阅读作业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其次,考虑学生的精力,作业量不能影响学生的正常休息;再次,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业内容应该体现梯度;最后,作业内容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形式多样。
(四)教师适当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寻找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做到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反思自身,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没有达到自己的预设时,是怎么处理的,反思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否有疏漏,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及时评价学生的阅读作业完成情况,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注重评价主体、内容以及形式多元化。
四、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有效性的反思和启示
学情分析指向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属于教学领域的实践话语范畴,贯穿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的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反思和启示。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发展,有助于及时关注学生所在的位置,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教学各个环节安排的逻辑上,实际上存在着设计层面的逻辑和实践方面的逻辑,在设计层面,不容易发现其不合理性,而在实践环节,各个教学环节连接了学生的“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经验以及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生成的过程,容易发现教学设计的不合理性。因此,观察课堂中学生的学情发展,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来设计环节,及时关注学生学情的动态发展状况及所在的位置,调整教学过程,就能够找到“学”与“教”之间的动态平衡,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阅读课堂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需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和个性差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预习作业了解学情,以学情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案,规划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只有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情核心”才能在阅读活动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勤.学情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9(29):67-68.
[2]刘珍.学情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缺位与归位[J].戏剧之家,2019(23):161-162.
[3]留丽.学情、教情——基于学情分析的小学语文精准施教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8(10):3.
[4]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9-2020年度教育科研课题(课题名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拓展阅读训练 )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