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海穴、关元穴均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气海穴为脐下1.5寸,关元穴为脐下3寸。两穴同为任脉腧穴,都为补肾培元、益气保健的要穴。因二穴均属于任脉下腹部的穴位,部位相近,功效亦相似,故临床中常配合使用,或针刺,或艾灸,有升阳补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等作用。而气海穴和关元穴二穴治疗各有偏重。气海穴以补肺肾之气,理气补气为主;关元穴则以益肾气、利下焦、回阳救逆为主。本文就气海穴与关元穴的主治与异同进行详细的论述。
1.气海穴
1.1气海的位置及命名
气海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气海属任脉之经穴,为肓之原穴。气海穴古代穴名共有 8 种,分别为气海、脖胦、肓之原、下肓、肓原、丹田、下言、气泽[1]。最早《灵枢经·九针十二原》云:“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指出了脖胦和肓之原的名称。而气海穴之名称出自《针灸甲乙经》[2]。
1.2气海的主治
气海为肓之原穴。人有十二原,十二原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故气海可治疗五脏的疾患。《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云:“各部凡有脂膜皆属三焦之形。由气海而化元阳之气,出关元,化卫气,属下焦,营卫宗三焦气互相贯溢,统先天肾气、后天卫气交会之所,统摄原气。贯各部分,名气海。”体现了气海对气的重要性。气海穴处为人身生气之海,且能主一身之气疾。故气海穴主一身气机,凡与“气”密切相关及虚弱的疾病,均可取气海穴[3]。因此,气海穴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广泛应用于内科、泌尿生殖系病症及某些全身疾患。此外,气海穴也是临床中常用的保健要穴,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1.2.1内科病症
气海善治中医内科病证,且以脾胃系病证为主。气海治疗脾胃系病证与任脉循行有密切关系。任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上循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络脉散于腹。其循行所过区域正是脾胃系病证所属位置,正所谓“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另外,该穴居下腹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故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系病证;此外,气海还可主治肺系病症,如哮喘、咳嗽等;以及如中风脱证、中暑脱证、脐风、晕厥(气厥、血厥、暑厥、痰厥)等神志病症。
1.2.2 泌尿生殖系病症
气海穴亦善治泌尿生殖系病证,尤善治妇科病症。气海治疗中医妇科病证与任脉的循行及功能密切相关。任脉起于胞中,出于会阴。且任主胞胎,即与生殖功能有关。《素问·骨空论》王冰注:“所以谓之任脉者,女子得之以任养也。”故尤其善于治疗中医妇科病证。气海穴治疗中医妇科的优势病证有:月经不调、崩漏、产后恶露不绝、带下病和癥瘕;
男科病症:遗精、梦遗、少精、早泄、阳痿、不育、前列腺炎、阴缩。
泌尿系病症:遗尿、尿频、癃闭、尿闭、膀胱炎、尿失禁、小便赤涩、小便不利、癃淋、热淋、白浊、赤浊、血尿、尿崩等;
1.2.3全身疾病
如不寐、高血压、糖尿病、盗汗、水肿、眩晕、发热。
1.2.4其他
如虚证、寒症、疝气、腰痛、头痛、心痛、小儿囱门不合、急惊风、慢惊风、水痘、霍乱、鼓胀、癓瘕、积聚、噎膈、奔豚气、吐血、咳血等。
1.2.5养生保健作用
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故气海穴还有养生、保健之功。现代研究表明气海穴同时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2.关元穴
2.1关元的位置及命名
关元穴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别名下纪、三结交、次门、大中极、丹田等。关元穴的“关”有闭藏的含义;“元”指元阴、元阳之气。关元穴位居脐下三寸正当丹田处,该处为人之根源,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是生养子息合和阴阳的门户。本穴内应胞宫精室,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处。属任脉,循行中与胞中、咽喉、唇口、目联系,且与督脉衔接。
2.2 关元的临床主治
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关元穴可治疗任脉循行所过部位及循行中联系的脏腑器官病症。任脉为“阴脉之海”,诸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交会于任脉,而关元穴即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阴经交会于任脉的腧穴。据此可知,关元穴可以治疗肝、脾、肾经三经本经病变及三经相关病症,亦可治疗三经中两经同病或三经同病。
关元穴是小肠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难经·六十七难》说“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阳病治阴”,说明六腑病症多取募穴。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之穴相互贯通,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在相应的俞募穴上会出现疼痛、过敏等病理反映。因此可知,通过观察、扪触关元穴的异常变化,可以诊断小肠病变,并可取关元穴治疗小肠疾病。《针灸甲乙经》指出, 关元穴“足三阴、任脉之会”。该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 脐下3寸处, 属于任脉, 是气功聚气凝神之所, 又为全身强壮养生之要穴, 具有培补元气、温肾益精之功效。研究古代文献中相关记载表明关元穴单穴治病范围广泛,涉及中医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多科疾病[4]。
2.2.1 脾胃系病症
腹痛、泄泻、奔豚、霍乱、痢疾等。
2.2.2 泌尿生殖系病症
淋症、癃闭、小便失禁、水肿、遗精等;妇科疾患。如不孕、妊娠小便不通、带下病、产后恶露不绝、月经过多、闭经、崩漏等。
2.2.3肝胆病症
积聚、疝、头痛、中风等。
2.2.4肺系病症
感冒、咳嗽、喘等,其中以感冒为主。
2.2.5心系病症
厥证、不寐、痴呆等。
2.2.6气血津液病症
虚劳、尿血、消渴等。
2.2.7虚损性疾病
痿证、消渴、脱肛、神昏、脱证等。
3.气海穴、关元穴的异同
关元气海都是补肾培元、益气保健的要穴,二穴均属于任脉下腹部的穴位。
二穴的部位相近,均在前正中线上,深部为小肠。主要功效也相似,有升阳补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等作用。主治下腹疼痛、大便不通、霍乱、吐泻、遗尿、遗精、阳痿、早泄、疝气、泻痢、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黄白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尿闭、尿频、眩晕、气喘、心下痛、虚劳等症。
气海穴和关元穴二穴治疗各有偏重。气海为肓之原穴,为元阴元阳升腾的出口,可调一身之气,以补气和气为主。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海有益气固胞,调任脉的作用。常用于气虚体弱、倦怠无力等症。
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故可调整肝脾肾三条阴经。有健脾补虚、养肝疏泄、补肾益精的作用,以调经通下焦为先。主治泌尿生殖及脾胃方面的疾病,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关元穴主要有保护子宫功能,可延缓子宫退行性变 ,提高机体免疫防御和适应调节能力,对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调整肾—肾中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 。
气海穴补肺肾之气,理气补气,对脾胃病和妇科病治疗效果较好。关元益肾气、利下焦、回阳救逆,对虚劳羸瘦,肾虚,虚寒泄泻及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等妇科病证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两穴配合使用,增强了治疗效果,提高了临床疗效。
临床中气海穴和关元穴常用的方法有单纯的针刺法、单纯的艾灸法以及针刺与艾灸同时使用。针刺法中两穴均使用一次性1.5寸毫针,直刺1~1.5寸,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施以补泻手法,留针30min,每10分钟行针1次。对于妇科疾患或者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可向下腹方向斜刺进行提插捻转,以针感传导到下腹会阴部为宜;艾灸法中可使用温和灸,即将艾条点燃置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施灸,每次10~15分钟,以皮肤微发红发烫为度;对于虚寒性的疾患亦可使用隔姜灸,每次5~10壮;针刺与艾灸配合使用时,可先针刺两穴1~1.5寸,将2个艾条分为4段点燃后置于艾灸箱内,再将艾灸箱放置于两穴上方,共留30~50分钟。我们在临床中应根据病人的症状,当针者针,当灸者灸,当针灸并用者针灸并用,治疗方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孟迪. 气海穴古代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2]岳公雷,闫冰,阚俊祯. 气海穴基础研究进展[J]. 江西中医药,2013,05:44-46.
[3]岳公雷,闫冰,阚俊祯. 古今医籍对气海穴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J]. 中医研究,2012,08:54-56.
[4]田广. 关元穴针灸适宜病症古代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