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就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现状以及相关管理对策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本市常住儿童(160名),作为观察组,另择取同期本市流动儿童(155名),作为对照组,通过查验接种卡/接种证的方式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疫苗接种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儿童预防接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解,并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结果:经调查、分析发现,观察组的建证建卡率、全程接种率均呈较高趋势,而对照组的相关数据则相对较低,将两组数据予以比较、分析发现,数据间呈现的差异明显,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程度、儿童连续居住时间、接种门诊便利性是影响儿童接种率的主要因素。结论:针对流动儿童而言,对其实施免疫规划管理,可有效促进建证率、全过程接种率的提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流动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影响因素
目前流动儿童存在的多个问题已经逐渐引社会的重视,包括教育问题、家庭问题和心理问题,不过,除了以上问题之外,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监护人缺乏预防接种知识、预防接种宣传力度缺乏、经济条件限制等是儿童预防接种中存在的一些常见影响因素。结论:想要有效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的建卡率、全程接种率,就需进一步对预防接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本市常住儿童(160名),将其作为观察组,另择取同期本市外来流动儿童(155名),将其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男童90名,女童70名,年龄在3至6岁之间,中位年龄为4.5岁;对照组的男童占比100名,女童55名,年龄在3至6岁之间,中位年龄为4.5岁。通过对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分析、比较,没有发现数据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通过查验接种卡/接种证的方式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疫苗接种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儿童预防接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解,进一步分析儿童免疫规划现状,从而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1.3统计学处理
文章所有数据的处理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予以t检验、X2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
2.1建证情况
经调查、分析发现,观察组的建证率为100%,而对照组的建证率为99.4%,将两组数据予以比较、分析发现,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
2.2接种情况
分析发现,观察组的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及五苗覆盖率分别为98.8%(158/160)、96.3%(154/160)、96.9%(155/160)、95.6%(153/160)、97.5%(156/160)、93.8%(150/160),而对照组的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及五苗覆盖率分别为92.1%(143/155)、72.3%(112/155)、84.5%(131/155)、88.4%(137/155)、87.1%(135/155)、86.4%(134/155),将两组数据予以比较、分析发现,数据间呈现的差异明显,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
3讨论
3.1 影响流动儿童接种率的因素
3.1.1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认识不足
流动儿童的父母为了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大多数是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健康意识薄弱,对疫苗及疫苗相关传染病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另外由于免疫规划工作开展较为普及,使得传染病发病率下降明显,部分流动儿童的父母认为孩子没有必要再进行接种,思想上较为随意。
3.1.2儿童连续居住时间短
受经济条件所限,流动人口多无固定居所,且在居住地与户籍地之间来回流动,连续居住时间不长。在短暂的连续居住时间内,家长一边忙于生计,一边需照顾儿童在社会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更容易忽略预防接种这项工作。流动儿童回户籍地居住期间,多由祖父母辈照看,导致接种率进一步受到影响。
3.1.3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现在预防接种可及性普遍较高,且流动人口主要流向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预防接种门诊设置较为合理,便利性较高,但是对于流动儿童父母来说,获得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途径相对较少。受文化认知水平、生活工作环境等局限,他们很少会主动搜索获取这方面知识。加上社会宣传力度不够,新闻媒体关注较少,因此这些流动儿童的父母也很少被动地获取到预防接种的相关信息。
3.2针对预防接种问题的一些解决措施
3.2.1加强预防接种宣传力度
在实际的规划管理过程中,需使用多种方式进行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深入社区、市场、城中村等流动人口聚集地,营造良好氛围,让家长了解、掌握预防接种的目的及其重要性等,不断强化儿童监护人的预防接种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带领儿童去接种点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3]。
3.2.2加强预防接种门诊的基础建设
科学合理的设置预防接种门诊,完善室内的各项设施,张贴明显标志,做好消毒处理,如若条件允许,可设置数字化接种门诊,并适当的增加接种门诊人员,明确其职责,重视留观巡查,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性,确保为创造一个温馨的预防接种环境。
3.2.3加强流动儿童信息管理
在开展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儿童居住地或暂住接种点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对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掌握,强化儿童免疫接种证、卡的管理,将儿童的接种情况进行登记,并及时上传到预防接种信息数据库中,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有利于为流动儿童其他暂住地的接种人员提供查阅便利。另一方面,省、地市之间应促进接种信息系统数据无缝对接,现因存在有不同地区接种信息不能共享,给接种门诊流动儿童接种数据管理带来不便。
3.2.4联合多部门协同管理
相关部门,如计划生育部门、街道办事处等需不断完善、健全儿童登记制度,教育部门要积极的和当地卫生部门进行配合,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校、托幼机构等的预防接种情况进行检查,不断督促监护人及时的进行补种,以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效果。
3.2.5实现无漏接种
新生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就需对其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医疗机构要开具接种证明,告知监护人员建卡办证后的一些相关事宜,确保进行全程计划免疫。同时,区域派出所要将人口的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卫生健康部门,有利于降低摸底调查的难度,从而节省资源。此外,要和教育部门协同合作,落实入托入园预防接种证查验,提高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力度,有利于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的依从性。
3.2.6强化基层预防接种单位工作开展规范性、灵活性
基层预防接种单位是组成我国预防接种系统的重要基础单位,故其工作开展规范性及灵活性对于整体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为解决工作开展规范性问题,首先需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管理措施进行完善,联合各部门对管理片区内适龄预防接种流动儿童出生信息进行详细收集,积极利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疫苗流通存储和预防接种实施过程的工作规范,保障接种安全。优化基层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和提高接种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国娟.探讨流动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07):26-27.
[2]狄雯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状况、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130-131.
[3]黄凤佳,张秀丽,廖燕凤,邵敏丽.家长课堂对改善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状况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13):2196-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