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建筑中地域性文化的传达

发表时间:2020/8/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李波
[导读] 摘要:援外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种类,在建筑创作中除了输出中国文化之外,也应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性文化。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89
        摘要:援外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种类,在建筑创作中除了输出中国文化之外,也应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性文化。设计可在气候、自然景观及地形地貌、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发展等各方面对项目所在地的地域性文化进行挖掘,探索地域文化与建筑语汇的关联,进而反映到“规划及布局”、“建筑空间及形式”、“材料及装饰”的各个设计层面。将地域性文化作为建筑形式创作的一种源动力和手段,创作出可扎根于当地的建筑。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援外建筑
        地域性文化指在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对于建筑而言,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及原始建筑形式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地域性决定了不同建筑文化的发展倾向。气候、地形、地貌等人居自然环境的不同和社会因素、人文传统的不同,孕育出建筑多姿多彩的地域化特征。
        目前国内城市设计中尚且需要探讨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局面出现,在项目地点散布世界各地的援外建筑设计中,更不应忽略各国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地域文化的积累会形成地域化的审美价值观,好的建筑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属于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在设计中能恰当的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体现在设计中,更利于使用者在其中感受到认同与亲切感,让地域文化成为建筑的灵魂与内涵,做出真正可以“锚固”于当地的好建筑。
        1.地域文化特色挖掘
        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不是一个受单一因素影响的过程,往往是当地气候、自然景观及地形地貌、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发展共同造就的结果。
        1)因气候特点形成的地域建筑特色
        气候是影响建筑的主要因素。拉尔夫•厄斯金(Ralph Erskine)说过,若没有气候问题,那么人类就不需要建筑了。建筑的布局、选址、建筑形式和建筑组合关系、建筑材料、表面肌理、空间开合等都受气候的影响,其影响主要由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气候要素所体现,如风力、温湿度、太阳辐射、降水等。
        随着空调等建筑技术的成熟,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项目所处环境和气候文脉更易被忽视。而对于援外建筑来说,受援国往往是不发达国家,能源及管理水平有限,采用尊重其气候特点的相对低技术的设计手段更为适宜,向当地建筑学习,这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形式正是建筑与气候磨合的产物。
        以非洲等热带地区为例,夯土式房屋、小窗洞,有效的避免了过多的阳光照入室内,深挑檐、横向遮阳构件的使用也是对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高的有效适应手段。在色彩上,不同的纬度带温度变化差异巨大,不同的颜色对阳光的吸收率不同,日照时间相对较长的地区,人们往往选择比较鲜艳的颜色。而提到潮湿炎热的东南亚地区,此起彼伏的陡峭坡屋顶可以作为当地建筑形象的代表了,而这正是应对当地瞬时雨量大的气候特点而形成的建筑形象,较陡的坡屋顶利于雨水快速排除,因为运用广泛,已经成为了国家的形象名片。
        2)因自然景观及地貌形成的建筑特色
        山地、海洋、河流等独特而突出的自然条件也为形成有特色的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有时建筑建造受制于自然地貌,有时又得益于它们。
        以山地地形为例,为了达到可接近、可使用的目的,利用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坡度差异,建筑及规划发展出阶梯式、台地式、架空式等各种形态,配合优越的生态环境,依山就势,营造出错落有致的效果。
        对于以旅游为主要产业的海上岛国,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往往摒弃大体量建筑,以保护自然旅游环境,让人全身心融入自然,建筑设计多采用分散布局、低密度开发,形成与海洋协调融合的状态。
        而滨海的建筑更注重对海面景色的引入,建筑风貌更多的与大海主题贴近,色彩上倾向于材料的本质色,或者采用白色、木色、淡蓝色等营造一种清新的风貌氛围,建筑布局也倾于朝向大海,建筑与海面形成良好的沟通对话关系。
        3)因宗教信仰形成的建筑特色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当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道教、神道教等。其本质上是人对超越于自然界与人自身的神的敬拜和遵从,这种特质决定了在宗教性国家,建筑形式与空间也都是其信仰的一种重要传达介质。很多宗教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民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型制。
        体现在亚洲佛教国家建筑中,便是层层递进的寺庙式院落布局、木梁柱屋架、火焰形及莲花形装饰符号等;体现在伊斯兰国家建筑中,便是穹顶、外廊、门窗造型中的“拱”符号、具有方向性的朝拜空间设置、《古兰经》经文和植物、几何形图案的建筑装饰纹样;体现在基督教国家建筑中,便是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等型制式建筑风格的传承演变。
        4)因文化艺术发展形成的建筑特色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意识、技术水准、风俗习惯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同一“文化圈”的内的国家或地区内种族、民族、亲缘关系接近,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相似,往往有着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生存方式。
        建筑本身即属于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与语言、声音、文字、绘画、雕塑等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即使原本是同一起源的建筑风格,随着各地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体现的比较直接的像是建筑空间构成、风格体系、色彩体系等,特别是在一些有被殖民历史的国家,往往体现出本土建筑和殖民建筑风格共存的现象。比如在中南美洲很多国家的建筑,就体现出很多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巴洛克风格特征。
        2.地域文化特色的传达方式
        将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解析之后再通过设计传达出来,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反映到具象的过程,下面从规划布局、空间及形式、材质及装饰几个层次阐述在实际项目设计过程中对地域文化传达形式的思考。
        1)建筑规划及布局
        建筑规划及布局是空间关系的基础,地域文化的融入有时可以为建筑单体或群体的形态定下基调。
        以援黎巴嫩国家高等音乐学院项目为例,项目用地位于贝鲁特市大贝鲁特海岸区,作为沿海国家,黎巴嫩整个国家的文化特质与海密切相关,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诗歌《沙与沫》中留下的诗句可印证这个国家与海的依存关系:“我永远走在这海岸上,在沙与沫之间。涨潮会磨掉我的足迹,海风会吹去这泡沫。可是海与岸,却永远存在。“海洋已经成为当地地域文化的重要部分,设计便以此为出发点,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海的关系,由广场大台阶到高层,形成由多层次的景观平台,各个层次的建筑平台以柔和的曲线呈现,彷佛是海浪冲刷褪去后留下的层层印记,整个建筑从形象和精神内涵上都与海的环境融为一体。
 
        在援科特迪瓦精英学校项目中,整体规划采用严整的布局、几何形的园林和大片草坪,传达了科特迪瓦早期殖民时期发展出的法式园林韵味,也符合学校培养当地精英所定位的清醒、自律的精神特质,充分契合学校使用者的审美习惯及自我认知。
        2)建筑空间及形式
        比起规划布局层面,建筑空间及形象特点更容易被使用者感知。
        在援老挝玛霍索综合医院项目中,满足使用医疗功能的前提下,针对当地的地域特点,提出了花园式设计、强调自然通风、外围护综合遮阳体系、屋顶隔热设计等几个设计要点,特别是充分考虑开敞空间的设计,门厅、主街、楼电梯厅等公共空间均设计为半开敞空间且相互联系贯通,空气可自然流动,结合当地特色的植被绿化,用低技术手段达到高品质空间的设计目的。
        在援柬埔寨国家体育场项目中,通过对当地屋顶形式、送水节赛龙舟、吴哥窟雕塑等文化元素符号进行提炼演变,形成“柬埔寨之舟”的体育场建筑创意构思。场地内环形水体的形式来源于对护城河概念的沿袭,整体建筑宛如河上之舟,主体支撑结构形态呼应代表吉祥问候的“合十礼”形象,在视觉传达及体验上与当地文化意蕴高度融合。
 
        3)建筑材质及装饰
        在材质与装饰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方式,但也不可一味只追求“还原”,更应在现代建筑技术、材料飞速发展的前提下做出适宜的选择。
        在援阿尔及利亚青年文化宫项目中,设计尊重当地国教伊斯兰教,除了拱形的主设计元素外,建筑表皮采用具有伊斯兰特色纹饰图案的镂空金属板,纹饰形式也是对传统图案中进行性了现代化抽象。
        在援柬埔寨中柬友谊医院项目中,室内的主要装饰纹样来自于对当地国花形象的抽象,室内隔断等装饰构件考虑到当地白蚁灾害严重,放弃了传统木质材质,设计为表面呈木纹的金属材质。
 
        3.结语
        在设计中考虑到地域文化传达是第一步,设计者更进一步应认识到地域文化的传达不应只是对当地现有建筑形式、风格和原型的简单模仿、拼贴和借用,这样就把“地域文化”简单化、符号化了,更应认知与体悟其内在的精神信仰、审美意境和对空间的特殊认知,把握地域文化的内涵并用现代设计语言阐述表达。
        参考文献
        [1]秦红岭.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再解读[J].华中建筑,2007,25(1):2-3,12. DOI:10.3969/j.issn.1003-739X.2007.01.003.
        [2]祁斌,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思考,城市建筑,2011.4
        [3]斯达格诺,刘宛译.热带地方建筑[J].建筑学报,1999(07):13-16.
        [4]吴国栋.炎热地区建筑现代化进程中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及启示[J].城市建筑,2020,17(4):71-75.
        [5]刘义钰.旅游型海岛建筑风貌塑造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 DOI:10.7666/d.Y29153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