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市东阁镇红星村委会流坑村乡村振兴规划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8/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王宇洲
[导读] 摘要:在海南省委省政府“海澄文”一体化琼北经济圈战略部署下,文昌市正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新格局,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之一。
        文昌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海南省文昌市  571300
        摘要:在海南省委省政府“海澄文”一体化琼北经济圈战略部署下,文昌市正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新格局,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之一。随着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建成,文昌市基础设施要素支撑进一步强化,辐射带动投资的“龙头”作用日益增强,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开展文昌红星村委会流坑村乡村振兴规划工作的过程,探索琼北滨海区域乡村振兴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为海南自由贸易区(港)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乡村振兴;用地管控;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修复
        一、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的历史起点,文昌市为海南闽南文化发源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所在地,是中国第四座航天之城。处于琼北综合经济区域“一小时经济圈”“海澄文”一体化琼北经济圈,是琼北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科技、旅游区域中心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明确了一是要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是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是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提出:“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体现热带风情的精品小镇”且中央12号文中和4.13重要讲话中明确将乡村振兴发展建设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海南乡村提出了新要求、赋予新使命。
        二、作为典型的流坑村概况
        流坑村作为典型的滨河田园乡村,区位条件优越。拥有河滩野林、田间野林、村舍椰林、文教河、龙坑溪谷、康养冷泉等众多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加上本村外出乡贤带资金、旅游资源回报家乡,动力十足,村民支持,通过此次策划规划,找准定位和抓手,妥善解决原“多规合一”中乡村建设用地布局和落地实施的矛盾问题,提出妥善解决农民建房,公共设施布置。多余乡村建设用地采取点状布局,为后续点状供地提供基础条件,最终实现企业作价出资建设乡村旅游设施、民宿、到访中心等建筑物,提出每块点状用地的建设操作策略,落实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为自由贸易区(港)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试点示范。
        三、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流坑村为集聚提升类村庄,结合自身水系、环境资源、交通优势,重点优化生态、农业、建设空间,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根本,利用乡村特色资源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旅游产业,将流坑村打造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文昌市乡村振兴示范区。
        (二)乡村振兴发展定位。总体定位:依托良好的滨水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资源,集乡村旅游、高效农业种植、农业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村。产业定位:建设成农耕生态体验化、产业经济联动化、生产信息服务化的生态型特色乡村产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完善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多元旅游服务体系。
        (三)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基于场地特色及规划结构,形成产业布局如下:
        流坑村外围以稻渔共生农业为主,推广无公害农业种植生成;流坑村东南侧龙坑溪谷形成戏水旅游产业;西南侧以桃金娘种植为基础,探索一二三产融合主题路线;西北侧以特色民宿度假产业为主;东北侧以体验渔业、体验农业为特色;流坑村中心区域以文化旅游、文化创造及采摘体验为主。各个产业凝聚作用,形成复合型乡村产业发展路线。最终构建现代农业经营新体系,形成“政府+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实现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企业、政府“四赢”目标。
        四、乡村振兴规划路径
        (一)驻村实地调研。规划编制团队就驻村开展现状调研和村民建房需求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将该村“多规合一”数据,导入“奥维互动地图app”中,同时利用“手机户外助手app”等软件现场踏勘,将所有优势资源和类似文化室、水塔、送仙亭等节点设施均纳入数据管理中。


        (二)合理点状规划布置村民建房宅基地和公共设施布置。村民住房情况调查包含流坑村一队、流坑村二队共计34户,根据村民住房情况表统计,村民的建房述求,结合“一户一宅”政策要求,总计有建房意愿的为25户。由于农民农作规律,我们大多乘农忙后,由村两委、村乡振队员一道逐一给村民讲解政策和建房实际需求。实地定点确定每户村民宅基地坐标,全部利用“奥维互动app”定位确定后。从规划编制到落图反复到村委会和村民座谈。由于文昌农村长期存在的“祖宗地”,导致不少村民反复推翻之前宅基地和公共设施选址,经过我们耐心引导,历经4个月方才全部落实村民需求,全体村民签字同意。
        (三)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指标发展产业。聚焦三大产业,强化产业链,规划形成“一心、一带、四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心:旅游服务中心;一带:村庄产业发展带;四区: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区、村庄冷泉配套产业区、滨水旅游体验产业区、民宿休闲度假产业区。打造乡村旅游名片,制定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乡村观光游。
        五、乡村产业提升策略
        流坑村产业以现代农业作为一产,以农产品加工、衍生农产品加工售卖为二产,以旅游休闲、培训展览、度假养生等作为衍生三产,实现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
        规划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最终构建现代农业经营新体系,形成“政府+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实现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企业、政府“四赢”目标。
        聚焦三大产业,强化产业链。整合基地资源,发展高标准农田、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农田灌溉水利、农业物联网、农产品品牌,建设完善生产体系;通过建立农副产品加工,促进农产品初级加工以及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加工,构建农产品全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并提供特色旅游商品。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拓展“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多功能、多维度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同时创新景村共建模式: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旅游发展模式,可以带动农民就业、农村发展、农业升级,从而很好的解决三农问题。
        六、结论
        文中认为:乡村振兴的工作,基础是理清乡村的资源禀赋和存在问题,方能有的放矢;重点是解决好乡村土地的利用和管控问题,土地问题是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和平台;核心是找到适合该乡村的产业方向和产品内容,不需全而需精,起到做起一个带动一片的效应;而乡村振兴的亮点则是村庄文脉的挖掘和文化体验的回归与融入。
        从细致的资源禀赋分析出发,以用地管控、产业提升、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规划研究。通过流坑村乡村振兴规划工作的过程,探索出一些琼北滨海区域乡村振兴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对海南乡村振兴相关规划和建设贡献一点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瑞娟,惠超.全面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农村金融研究,2018(10):9-11.
        [2]邹志平.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0.
        [3]陈善鹤.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探索[D].华东理工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王宇洲(1977-),男,海南海口人,规划师,本科,文昌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城乡规划和乡村振兴等方向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